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返巢的飞行运动过程中,机体工作能力的发展同有关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密切相关。在整个竞翔的运动过程中,信鸽机体内部发生一系列机能变化,一般经过运动前状态、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阶段和恢复过程等五个阶段的机能变化,掌握这其中的变化规律;并把它运用于赛鸽的饲养和训练中,对于提高饲养和竞翔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运动前状态
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前,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变化,叫运动前状态。它的产生可以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来适用即将来临的肌肉活动。有研究表明,鸽子属于视觉情绪动物,熟悉的鸽舍内外环境和群体使它们获得视觉上的形势快感;陌生的环境和鸽群使它们产生视觉形势的不悦感。这与鸽子对悦目形式的特殊敏感本性分不开的。运动前状态的产生,是它们离开棚舍环境之后的集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受外界条件刺激影响,其感觉器官、内脏器官、运动器官的呼能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跳频率加快,收缩压升高,水便等现象。一般来说,视觉作为条件刺激的强度越大,条件反射活动的反应就越大。但是当刺激强度超过大脑皮质工作能力的范围时,条件反射的反应程度反而降低。
赛鸽运动前状态的反应与它们的情绪、训练水平和经验等因素有关。由于兴奋程度不同,产生的反应也不同。对于还没有经验的幼鸽来说,应采取先挤笼的方法,提高它们的适应性,避免因突然变化的环境刺激而造成紧张的情绪,以减少体能的过度消耗。挤笼训练的赛鸽应放在较暗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将它们带出放飞。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既可避免相互啄伤,又可有效提高它们的适应性,放飞的赛鸽其返巢速度和归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二、进人工作状态
赛鸽放飞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肌肉活动的工作效率,都不能在一开始就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飞行运动开始后一段时间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人工作状态。产生进人工作状态的
原因有三个:
一是鸽子的一切活动都是反射活动,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赛鸽竞翔返巢需要有准确定向和持续飞行的运动,因此神经系统各中枢机能协调起来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有关中枢之间传导所需时间也较长。
二是肌肉活动时,内脏器官的活动也跟着发生变化,而植物性机能的惰性比躯体机能大。其原因是结构上的不同,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大脑皮质直达脊髓,由脊髓发出神经支配骨骼肌肉。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兴奋冲动由大脑皮质发出后,须经过很多的皮质下中枢,最后传达到所支配的内脏器官。另外植物性神经传导冲动的速度也较躯体性神经慢。
三是内脏器官的活动是由神经——体液调节的。在调节内脏器官产生持续运动的活动上,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更为明显,而骨骼肌肉的活动主要是靠神经调节。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中,首先由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激素随血液循环到达所支配的器官,改变其机能状态。这一系列的活动比神经调节的惰性大得多。
影响赛鸽进人工作状态需要的时间取决于放飞时的天气条件、地理环境和它们本身的特点。一般来说,肌肉活动越复杂,进人工作状态需要的时间越长,训练程度差的比训练程度高的要长,随着训练水平提高,进人工作状态的时间也会缩短。调整好运动前状态,使大脑皮质处于良性兴奋状态,就能有效地缩短进人工作状态的时间,达到快速准确地定向和提高飞行运动工作效率。所以说运动前的状态和进人工作状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赛鸽在剧烈飞行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会出现呼吸困难,直接影响运动能力,其原因导致氧供应不足,大量乳酸之类物质堆在血中,这些化学刺激引起呼吸循环系统的活动失调。随着赛鸽持续飞行运动,躯体性和植物性机能协调关系恢复,呼吸均匀而加深,飞行动作轻快,各种机能惰性被克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开始进人一种稳定状态。
三、稳定状态
赛鸽在飞行运动过程中,机体各种生理惰性逐步被克服后,各种器官系统机能活动的工作效率达到了应有的最高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机能活动保持在一个变动不大的范围,呼吸和循环机能的惰性
经过调节机制得到克服,需氧量和吸氧量保持平衡。赛鸽处于安静或家飞活动时,需氧量完全能从吸氧量中得到满足,体内糖元可以得到充分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血液中没有乳酸堆积。当它们在竞翔返巢活动中,飞行运动使需氧量超过机体最大吸氧量,能量代谢产物乳酸在体内堆积。鸽体在无氧代谢过程中欠下的部分氧,是在返巢活动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偿还的,故称氧债。氧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运动开始时,呼吸循环机能的惰性所造成的;二是受到最大吸氧量的限制,长时间持续飞行运动的强度大,每分钟需氧量超过最大吸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