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如下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健康的机体是饥饿训练的基础。对赛鸽群体实施饥饿训练之前,检查和评估赛鸽的健康状况,如果患病或感染体内外寄生虫导致体质下降,这种状况下饥饿训练的结果会造成机能衰竭。因此应对患病鸽给予有效治疗,促进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备,然后再行饥饿训练。
第二,坚持早期训练的原则。幼鸽出壳40天左右,只要哺喂的营养能够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一般情况下生长都较迅速。由于幼鸽在生长发育阶段的能量代谢过程是以合成代谢为主,因此早期训练能有效地促进体内能源物质储备的分解代谢,使机体会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逐渐达到与运动需要相适应。幼鸽出棚后有一段学习取食的过程,由于它们最初取食量有限,身体的重量逐渐减轻,储备的能量物质大量消耗,为它们提早进人群体飞翔运动创造了条件。幼鸽在飞翔运动过程中,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在动员和供给能量时,促进了内脏器官的功能适应肌肉收缩运动的方向发展。许多事实证明,一部分经常抢不到足量饲料的赛鸽,处于半饥半饱状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能量物质的动员和分解供给能量处于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因而它们的运动能力明显强于经常饱食的赛鸽,同时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竞翔运动能力。我们经过多年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幼鸽早期的饥饿训练的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耐力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现出十分显著的差异性。
第三,实施饥饿训练时应采取关棚的方式。赛鸽处于饥饿状态时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例如处于饥饿状态时,内脏器官分解脂肪供给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增强。随着饥饿程度的加剧,从而引发赛鸽外出寻找食物的心理活动,其中一部分可能因缺乏寻找食物的经验而容易误人他棚,导致丢失。加之饥饿训练的本身是提高它们内脏器官的活动,促进体内能源物质分解供给,由于外出寻找食物,其结果根本没有达到饥饿的要求。因此,对实施饥饿训练的鸽群及个体,应采取关棚训练的方式,既可以避免丢失,又能够有效控制食物的摄取量,提高饥饿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第四,采取饥饿训练应注意逐渐减少饲料的饲喂量。我们曾做过两组实验,第一组采取逐渐减少饲料的方法,经过十天的减量过程,最后达到正常日饲料量的 10%,并且按这个饲料量标准持续6天;另一组采取突然中断饲料供给的方式,经过两天饥饿的鸽子已经表现出精疲力尽,羽毛松散的现象。从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结果认为,采取第一种逐渐减少饲料量的方法,能使赛鸽内脏器官的功能由消化吸收的会成代谢功能,逐渐转为以能量动员和分解代谢供给占主导作用,经过训练的鸽群在棚舍内的行为表现出更加有精神,合外飞翔运动能力明显提高。而连续两天断绝饲料供给的群鸽,体质明显下降,从而造成体能超量恢复时间明显延长。研究认为,突然中断能量物质的饥饿训练时间超过赛鸽所能承受的程度时,对它们的机体是一种伤害,甚至导致内脏器官功能的损伤。因此采取逐渐减少饲喂量的饥饿训练方法比较适合赛鸽竞翔运动的需要。
第五,饥饿训练之前,体内应有适量的能源物质储备。赛鸽体内储备的能源物质包括糖原、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是饥饿训练的能量来源,是饥饿训练的物质基础。如果赛鸽本身的能量物质储备不足,饥饿训练的结果则适得其反。
第六,饥饿训练应在放飞训练之前进行。这里特别强凋是在放飞训练之前,而不是正式的竞翔比赛。因为饥饿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手段,旨在促进内脏器官动员和分解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供给肌肉运动的需要,提高赛鸽飞行运动的耐力水平,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为放飞训练提供保证。其体内大量储备的能源物质被消耗,这个时期的体能储备应该达到或者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为下一阶段继续竞翔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赛鸽在初始的放飞训练与已经竞翔返巢后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完全不同,切不可混淆,以免导致竞翔的失败。
综上所述,饥饿训练过程时的能量消耗,与竞翔比赛后的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是一对矛盾,有待人们进一步深人地研究。本人只是从运动科学理论结合实验,对耐力素质与饥饿训练提出观点和方法,谨供赛鸽运动爱好者在实践过程中思考。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