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虫病。引起本病的毛细线虫有鸽的毛细线虫、捻转毛细线虫、膨尾毛细线虫。在发育过程中,前两种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后者需蚯蚓为中间宿主而间接发育。虫卵随粪便排出,鸽食入含有幼虫的虫卵后被感染。
(1) 临床症状:幼鸽患本病一般不表现任何症状,严重感染时,表现食欲消失,大量饮水,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低头闭目,消化紊乱,腹部不适。开始时呈间隙性下痢,继而呈相当稳定性下痢,随后下痢加剧,或排出红色黏液样粪便,还出现皮肤干燥和贫血严重。病鸽很快消瘦。重症的童鸽1周后严重脱水,昏迷衰竭死亡。(如感染捻转毛细线虫时,因主要是嗉囊受损,外表可见嗉囊膨大,使颈部迷走神经受压迫--导致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麻痹而死。)
由于毛细线虫在肠壁内穿行,并分泌溶肠组织的物质,造成肠道严重炎症和出血,肠壁增厚,内有较多积液。病程长的变成黄白色小结节以至坏死,形成伪膜,有异臭味。用小刀小心地刮下肠或嗉囊的黏膜,置于有生理盐水的器皿中,便可发现比头发还细,约5厘米长,颜色与黏膜相同的小虫体。信鸽感染少量的毛细线虫不表现明显症状,可能只是飞行成绩稍为下降,轻微感染的肉鸽,仅在生产性能方面稍有影响。
(2) 防治措施:防治本病可用以下药物:
① 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4-30毫克(一般使用时每千克体重服药1片)口服,必要时,隔天再重复1次。
② 四氯化碳每只0.5-1毫升,用细橡皮管直接将药物输入食道中。
③甲氧啶(美沙利啶)每千克体重200毫克口服,或饮水中含0.2%-0.4%甲氧啶,饮服24小时;如按每千克体重25毫克,用蒸馏水配成10%水溶液,1次颈部皮下注射,可收到100%的驱虫效果。
④ 噻咪唑按每千克体重40毫克,配成水溶液,供鸽饮用,疗效可达96%左右。
为预防本病的发生,首先应避免鸽与粪便接触,注意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其次要定期驱虫,一般童鸽每3个月全群驱虫1次,成年鸽每年驱虫1次,信鸽比赛前半个月驱虫1次;同时驱虫前增加饲料营养,多喂含维生素A的多维素或鱼肝油。
鸽蛔虫病应怎样防治?
本病是鸽子常见的一种内寄生虫病,病原为蛔虫。虫体寄生于鸽的小肠,夺取营养物质,破坏肠壁细胞,影响肠的吸收消化功能,并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导致鸽子发病,明显消瘦,消化功能障碍,生长发育受阻,长羽不良,严重的也可导致死亡。鸽子只有食入具有感染性的虫卵才会患本病。饲料、饮水、保键砂、泥土、垫料被带有虫卵的粪便污染,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
各种日龄的鸽都可感染发病,幼鸽易受感染,尤其是与亲鸽隔离后的童鸽,对蛔虫更易感染,病情也较成鸽严重。成鸽的易感性较低,即使感染,病程也较长,只有虫体较多时,才会引起严重损伤以至死亡。维也纳生素A等营养成分不足和缺乏,会促进本病暴发,无症状的球虫感染鸽对蛔虫的易感性增强。
(1) 临床症状:本病症状的轻重与感染蛔虫的多少密切相关。轻度感染时无可见症状,但实际上这些患鸽的生产性能已降低约10%了,严重感染时,鸽的生长速度、生产性能和食欲等会明显下降,甚至出现麻痹症状;时间较长时,病鸽体重减轻,明显消瘦,垂翅乏力,常呆立不动,黏膜苍白,表现便秘与拉稀交替,粪中有时还带有血或黏液。羽毛松乱,趾部浮肿。啄食羽毛或异物,除头颈外,体表的其他部分长羽不良,食欲不振,皮肤有痒感,有时还可出现抽搐及头颈歪斜等神经症状。信鸽则飞翔能力下降。
剖检可见病鸽肠道苍白、肿胀,上段黏膜损伤,肠道内可见蛔虫成虫数量不等,严重时竟达几百条之多,阻塞整个肠管,严重损害肠道机能的恢复。因此,定期驱虫控制感染极为重要。
(2) 防治措施:防治本病主要应注意搞好平时鸽舍的清洁卫生,尤其要及时清除粪便,要求1-3天清粪一次,并尽量避免鸽与粪便接触,确保饲料和饮水卫生;鸽舍、食槽以及饮水器等要每天清洗,定期消毒;最好能做到童鸽与成鸽分群饲养。同时要定期驱虫,一般童鸽每2-3个月全群驱虫1次;成鸽每年驱虫1次;信鸽于比赛前半个月驱虫1次。驱虫药物可选用以下几种:
① 盐酸左旋咪唑驱虫效果可靠,每次每只半片(每片25毫克)或每千克体重1片,晚上喂服。轻者1次重者2次。
② 哌哔嗪(驱蛔灵)每次每只半片,或按每千克体重200-250毫升,连用两晚,在驱虫的同时,还应在次日清除粪便。
③ 四咪唑(驱虫净)按每千克体重给药40-50毫克的剂量喂服。
④ 抗蠕敏(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早晨空腹经口服;也可拌于当天1/3的饲料中服用。但产蛋鸽偶见引
<<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