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友在饲养和训赛信鸽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意想不到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赛鸽的奥秘。这些奥秘蕴含着多少神奇和漠测。我们只能从浅入深,从表到里进行逐步深入认识其中的道理,才能在训养赛鸽,参加竞赛中解除迷惑,达到取得好成绩的目的。下面,笔者就常见的为什么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如何看待归巢速度慢的问题。
在我们训赛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在放飞中不管训赛远近,总有个别赛鸽迟迟归巢的情况,有的放几十公里要飞几天甚至十几天,放四五百公里要飞几十天。对这些迟归鸽怎样认识呢?我认为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对待。一方面要以此类鸽恋巢性,适应大自然环境能力强,躲避天敌和人为伤害的本领高等方面对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对迟迟不归巢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加以改良,利用优点,弥补不足,从而达到既有速度,归巢稳定的最佳效果。在实际运用中,此类鸽一般均有长距离优势,好多杂志上都对此类鸽进行过介绍,例如“拖拉机出超远程冠军,迟归巢千公里摘冠”等等都能说明这个道理。所以,鸽友如果遇到此类鸽应引起重视,切莫错杀无辜,人为造成损失。
(二)扯翅鸽在竞赛中的影响。
在以往的竞赛中,经常遇到有些鸽友为了在比赛时信鸽有丰满的羽条,从而想争取优异成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些鸽友提前将未破羽的羽条扯掉,促使提前长羽,从而避免在比赛时“换条”,大羽不齐,影响飞行速度的问题。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拔苗助长”得不偿失,熟不知在扯羽的过程中,特别是三根边羽(破风羽)扯伤了肌肉。众所周知,破风羽长的地方实际上如同指尖,因固定羽毛的面积小,负荷大,飞行羽起着决定作用。如果人为扯伤肉体后,重新长出的羽毛在飞行中也会引起肌肉剧痛,所以造成不归或归巢速度慢的问题。
(三)游棚鸽对竞赛的影响。
信鸽游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刚出棚至三月龄期间幼鸽游棚比较普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幼鸽受惊吓而游棚,二是家飞中被鹞鹰追捕后慌不择路为其逃生而游棚,三是本身“座性”不好飞出后找不到巢棚而游棚。如何对待游棚鸽,有些鸽友捉到游棚鸽后留下饲养并参加竞赛,其结果多数一放就丢,只有少数在放飞中表现较好,但总的说来不尽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我们应搞懂幼鸽为什么要游棚?我认为,无论什么原因游棚,都是“座性”不好的表现,如果没有“座性”,即使没有游棚的在今后的竞赛中也不会有上乘的表现。特别是2-3月龄的幼鸽游棚。这类鸽子肯定不是好赛鸽,包括其父母,兄弟姐妹。
(四)鸽痘长在鼻上对今后竞赛的影响。
信鸽的鼻泡是辩别方向的重要器官,健康和正常的鼻泡是对一羽优秀赛鸽必不可缺的部位。如果鼻泡不健全或受过伤害肯定会影响此鸽今后竞赛成绩。通过实践,凡是幼鸽时期鼻泡长过鸽痘的,此鸽在竞赛中不是不归巢就是归巢速度慢,千公里竞赛基本上是有去无回,为什么长过鸽痘的鼻泡对竞赛有如此大的影响呢?众所周知,促成信鸽归巢的导航器官其中鼻泡也是重要的一个部位,信鸽的鼻泡是它遗传表现的一种特征,鼻泡鼻腔分布着能感知气流速度和辩别方位的神经末稍。鼻泡的张闭能调节呼吸功能。如果鼻泡受过伤害,造成辩别方向的能力迟钝,导致不归巢或归巢速度慢的问题。
(五)归巢鸽临棚为什么会产生盲区?
我们在信鸽竞赛中常常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例如,参加400公里竞赛,有些鸽飞离鸽棚200-300米后直接落在其他人的鸽棚上并进了他人的鸽棚;有时当赛鸽离棚还有几公里时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就是不肯再坚持几分钟而归巢。第二天一早即落棚顶,痛失好名次。这种现象是不是大家所说的“盲区”呢?我认为,赛鸽通过长距离定向飞行后,大慨归巢方向是正确的,但确定巢棚距离是“心中无数”的。如果赛鸽能判断出距离,那么就不会临棚还不归巢了。
(六)归巢鸽报到后为什么在离棚200米左右放出就飞失的问题。
鸽友中遇到过几次翻山鸽报到后放出不归巢的问题。鸽友带着迷惑问及此事,搞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几百公里都能归巢,难道几百米内放出为什么不归巢呢?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从赛鸽归巢的“条件反射”现象来解释。因为,在第一时间内放出后,赛鸽生理系统或者说生理器官同时作出相应反映,放出地与鸽棚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加之赛鸽本身要归巢的欲望而奋力朝着鸽棚方向疾飞,从而达到归巢目的。当赛鸽归巢后被主人立即捉住报到然后再放出,这种现象导致了赛鸽重新处于兴奋状态,重新放出后,赛鸽还错误认为又不知巢棚位置有多远,而奋力寻找,当赛鸽飞离巢棚位置很远后因体力消耗过大,要想修正方向重新归巢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赛鸽报到后最好是带回鸽棚,不要报到后就放,避免损失。
(七)放过中长距归巢鸽为什么在几十公里内会飞失?
放过700、1000公里的归巢鸽,有的为什么在训放几十公里时飞失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什么会出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