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耳闻往来于台湾和广州之间的赛鸽高手杜锦隆,他在台湾所缔造的由十四支分会参赛、二万五千五百羽惨四羽的总冠军‘北海女王’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于广州参赛之纪录至今无人比拟。近于网上再阅上海中荣试验鸽舍已经十关的赛绩公告更使人顿生敬畏之心,他与好友陈庆敏、神克俭联袂上演的降龙会令人咋舌。昨日于电话里的近三个小时的交流,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是:真实自我,坦荡如风。
真实自我,坦荡如风。作为台胞的杜先生更多的确是站在鸽人的立场上去剖析、解答自己曾经有过的亦或自己于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在当今鸽界经常发生的一些困惑或‘家常’,直言不讳,真的有耳目一新之感,一衣带水、乡亲浓浓。拙笔以录、共享之。
一、引进品系不等于引进赛绩。
1、品系鸽有的时候只是一个人为强加于的代名词,就像国外蜂拥而至的各公棚的参赛鸽主,在其获取名次后,国人就会以某某人、某某系大肆渲染,掩人耳目,其实何至如此,令人贻笑大方。
2、品系鸽很容易使人步入误区,也最会使人钻入死胡同,只有经过自己不断的驯化调教,洋为中用,所谓的品系才能真正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3、品系是前提,赛绩才能说明一切,就算是再好的品系也都需要历经亲身验证后才能真正将其融入自己已固有的东西里,才能实现自身赛绩上的质的飞跃。绝非坐享其成。
4、品系的引进是为了改良自己棚舍内缺少或者极需要解决的难题,而非为了炫耀、张扬自己。品系不等于赛绩,赛绩是自己辛勤劳作后的所得,品系鸽的引进充其量对自己的成绩只是一种铺垫,是需要改良以后才会获取成功的基础。
5、养鸽是为了出成绩而不是为了出品系,跳出品系的怪圈,眼前定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整日埋头于品系的收罗,定会使人陷入迷茫,成绩才能够说明一切。
是啊,感杜先生一番肺腑,有所思更有所想。他要让鸽人们知道,品系对人们长期的困惑似乎要比任何的无奈更能够直观体现。我们去追求、去寻找,有时甚至不顾一切,甚而放弃自己已经固有的赛绩或辉煌。其实品系有的时候的确只是一种摆设、一种牵挂,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良和提高,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一句话:连续不断的赛绩,赛绩能够说明一切。强调赛绩而非一味的品系,强调改良而非拿来主义,此点也可以看出杜先生在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务实和坦荡。(绝无吹捧之意,心底之言)
他说,引进的应该是赛绩而非品系,改良的是自己缺少的而不是赶时髦,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就是要看他有无连续不断的赛绩而不是曾经有过辉煌的品系。
二、设备+工艺=成品
1、无可厚非,成绩的取得需要付出,需要有与其相对应的种鸽群体,就犹如工厂生产需要设备一样;去寻找真正历经多次征战、磨练的高品味的赛绩群体才是日后竟翔之本。
2、具备了一定的种鸽群体,也只是获取成功的第一步,育作技巧、鉴鸽水平、鸽性了解等等需要深究的工艺流程缺一不可。勤于观察、勇于实践才是日后竞翔成功的前提。
3、了解鸽子的习性、了解鸽子的缺点、了解鸽子的内在素质,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勿盲目、不性急,尤其是在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粮草’的时候。
4、养鸽有悟性,要发挥自己的想像,学会聪明养鸽,少钻死胡同;要学会迂回、学会反思维后的冲动;不要以外观去评价一羽鸽子的价值,讨论鸽子价值的唯一途径只有一条:天高任鸽飞!设备+工艺=成品,其实谁都知道。‘即使你有再好的种鸽,如若没有良好的饲喂条件,不了解它们的习性,不抓住它们的缺点去改良,则很难有所作为。’杜先生所强调的是实践出真知,一步一个脚印而非投机取巧。他说:现在的养鸽人过度去依赖某某品系,放不出来就怪,就埋怨,而不去查一下自身的原因,理解不了赛鸽只有经过不断地放飞才能获得验证。他说:他每年所出的600羽雏鸽,经过人为汰杀、自然筛选,最后只有150羽赛鸽留于棚内再训放,历经300~500公里的反复参赛、训飞,才能在最后精英中确立种鸽的最佳配对。
我理解杜先生的用心良苦,作为吾等业余爱好者非至如此,但从中不难看出杜先生对‘设备、工艺’的严格要求和对最终‘成品’之用心良苦,同时也为品系鸽的再验证树立了典范,值得借鉴。
天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