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养鸽上接触“鳏夫制”、“寡居制”概念时,就觉得十分沉重。鸽子本在人们心目中犹如鸳鸯一类的爱情鸟,从事竞翔放飞后何以要像中世纪在人类推行禁欲做法那样,压抑其天性,似乎可以通过清心寡欲来保持鸽子的体力与精力,提升竞飞的斗志,增强比赛效果呢?由此我甚至联想到以往和尚庙里的僧侣与教堂里的修道士和反映旧中国妇女贞洁题材的文艺作品《围屋里的女人们》压抑、痛苦的惨状。但是,对照实际信鸽活动中某些养鸽人一旦好鸽上手,一味加快扩大好鸽数量的速度,让鸽子拼命生儿育女,导致种鸽身疲力竭,育出的小鸽体质不济,难以实现鸽主放飞期望的情况,又感到人们既能总结出鳏寡育赛技巧与定式,当得自于反复正、反多角度的实践使然,更何况这种育赛机制据悉系来源于国外赛鸽强豪的宝贵经验。
过去自己把雌雄鸽较长时间的打单身,并未让我明显的感到其在养鸽上的优越,心中虽有反思,但那时大都归结为饲养条件有限,达不到真正实施鳏寡喂养鸽子的要求。04年夏,鄂南一位赛历颇丰的鸽友主动在赛鸽活动中欲拉我一把,郑重其事把一只在江苏高价引进的一羽吴淞老桃雌鸽寄放到我鸽棚,让我出几对小鸽。据称,这只套02年江苏足环的深雨点雌鸽在这位鸽友的雌鸽棚中单独寡居已有7个多月时间了。鸽子上手体质一般,毛片尚可。一进我棚即与我引进的700公里当日归,并获湖北省联翔第5名的黄眼雨点雄配在了一起。不到十天功夫,产下了白而光滑的两枚蛋,分出一枚给保姆鸽孵,准备均以两呕一来哺育吴淞老桃鸽,但三四天后放在灯光下一照却都是无精卵,让人好不扫兴。
因为五名雄又有他用,待鸽子孵窝十来天时,我抱着再试试看的心理,将雌鸽换配一羽江苏放湟源鸽的超远程子代雄,随后也产了一对质量尚好的鸽蛋,经过孵化,两枚蛋均正常受精。但这时我忽然发现吴淞雌鸽精神渐显萎靡,呈羽毛蓬松的病态。抓在手上,身子消瘦成一把刀状,我便只好取消了其育雏安排。当时我认为这可能如同长期未生育的超龄产妇,在陡然恢复生儿育女天性时的不适。到04年10月初我在网上看到新华网的一则《隔离法“计划生育”失败——非洲狮重新同居》的报道,使我进一步联想到雌鸽长期寡居在生理上带来的不良后果。报道称1999年武汉动物园引进成年非洲狮六只,两年后就繁殖出20余只狮宝宝。小家伙们食量很大,每年每只的生活费用在三万元以上。为减轻经济负担,两年前动物园只好实行雌雄隔离,实行“计划生育”。但长期隔离让猛兽们情绪无常,专家指出,这种控制生育办法过于残酷,影响种群繁衍,无奈之下动物园只好解禁。量传员
由狮及鸽,进而把视角扩展到整个动物相关的问题,使我对赛鸽鳏夫制、寡居制的科学性产生诸多置疑,现列举三点以正信鸽养赛认识:
一、“鳏寡鸽制”是否有利于保持信鸽体质?回答是否定的。我认为鳏夫制、寡居制并不利于鸽子养精蓄锐,增强体质,这不仅从上述的吴淞雌的个例上,而且从平时养鸽和悉心观察其他鸽友所见所闻的情况上,都使我一次次在脑海里形成这样的认识。在我们人类发展、繁衍的历程上,对男婚女配问题的认识也曾有过曲折。撇开历史以来宗教因素和社会原因(如理学、封建礼教等)对人们精神取向的影响与约束外,由于人们在最初物质生活远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看到了早婚多育给人类体质与素质带来的危害,就容易产生把男女同室视之为耗费精力、丧失元气的倾向。把人类对自身的这种现象的、肤浅的看法引伸于信鸽的配育,就会把雌雄鸽同巢长相厮守看作是有害的。事实上,控制鸽子过早配对、过度生育是对的,但把雌雄一巢视为有害则有悖常理。科学观察与实验证明,发育成熟的生物长期单身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机制运行,生物体的雌雄性激素及荷尔蒙得不到自然、正常分泌,不仅有害健康,甚至使之生命之花过早憔悴、凋零,危及寿命。此外,从鳏寡鸽重新配对后产生的后代质量着想,也难尽人意,因为长期生理失调的鸽子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由此配对生育的子女首先在体质上就打了折扣。故还是多让雌雄鸽同巢,鸾凤和鸣的好。
二、鳏寡鸽制是否有利于优良种鸽繁衍?回答也是否定的。部分鸽友在育鸽操作过程中有个误解,认为鸽子生育间隔大小会影响遗传基因的质量,生育间隔大,质量高,反之则低。实际上鸽子的遗传基因是既定的。在生物的发展进化过程中,有个明显的规律,即优秀个体当获得更多的交配权与生育权。我们不说过去
皇帝[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