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的大多数鸽友在购买种鸽时,已经不再看中是否为外系与铭系,更注重的是赛绩发挥。鸽友追求的是赛绩,稳定家族史是参考的依据,若铭系参赛不能得奖,与垃圾无甚两样。为何如此,得从我国的信鸽的发展过程,分别看待。
一、国血鸽专长落后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富裕,开始追求各种业余体育运动。此时,各级信鸽协会茁壮发展,会员人数开始膨胀。种鸽供求不足的情况下,购买到货真价实的铭系血统鸽是每个新入门鸽友的迫切愿望。但供求矛盾与经济利益双重刺激下,多数养鸽家为利益所驱,减少参加竟翔次数,加大繁殖量出售种鸽,有的甚至闭门造车,制造所谓的“品系鸽”。但事与愿违,该方法不仅没有使信鸽品质提高,而且导致许多鸽友在引种后,参赛发挥不理想,产生“换种”的愿望。由于多年的中远程定向培育,国血鸽的特点表现为,近距离不快,远程能归飞行速度慢,好鸽仅为凤毛麟角。由于国门闭塞,信鸽交流少,许多品系的信鸽由于多年种内繁殖,国血鸽之间融合性较差,快速飞行特点与专长不突出。
二、外系的开始引进
此时,引进的台鸽以及部分台湾天落鸟,热极一时,部分人利用他们与品质下降的国血鸽同场竞技,飞出了不少名次。但毕竟大多数的台鸽难以适应大陆当时的中长程赛制,红极一时的台鸽慢慢离开了大多数人的种鸽棚。加之大多数台鸽为天落鸟,血统不清,部分人认识到血统清晰的重要。90年代中期,中国种鸽舍、龙园鸽舍开新中国从国外引进种鸽之先驱,并为大多数鸽友提供了优良的种鸽,间接实现了创建品牌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
出售种鸽可创造不匪的经济效益,自从引进国外种鸽的大门被打开后,国外名家、国外信鸽繁殖场,以及台湾赛鸽家纷纷登陆中国。他们注意到了中国存在的商机,抢滩中国信鸽市场。开始他们都比较谨慎,仅派少许特别优良的信鸽参加中国的公棚比赛,夺取名次,形成眼球注意力,为出售信鸽打开了销路,逐步国外铭系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
三、铭系与小资消费
与此同时,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大部分“小资”与“爆发户”,并且舆论导向与电视广告上,也促成了小资消费结构的模式。购买铭系鸽不仅可以得到品质的保证,而且可以迅速比赛见效,此时购买品系鸽是聪明人的体现,更是身份的象征。小资消费不仅促成了铭系鸽高价走俏,更由于当时国外名家急于开发中国信鸽市场,不得不出售了部分当红种鸽。在小资与优良种鸽的相互促进下,中国信鸽市场形成了一种不成熟的观念,那就是:“如果养信鸽,你棚中没有外系鸽就落伍,不能叫真正的信鸽家”。由于舆论导向的偏离,许多鸽友甚至为此付出了“洗棚“的代价,引进并不需要的外系以充实门面。但外系鸽真正发挥好的毕竟是少数。除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的多数种鸽,其子子孙孙仍可在大型比赛中不断夺取名次外,近年引进的外系却很少有真正“出路”的。
四、外系引进混杂时代
“外系”的市场太大了,信鸽供不应求,个别国外名家减少参赛数量,忙于育种向中国市场出售,有的甚至把国外的“天落鸟”转入中国市场,导致进入中国的外系信鸽品质下降。而大多数先富起来的鸽友便在此时高价购买了这些外系鸽,它们作出的外系仔代,在所在地的鸽会与俱乐部竟翔成绩未见上升反倒下降,有时甚至连归巢都难,反“洋垃圾”开始声声入耳。但作为聪明的投资者,必定能更快地找到收回投资的方法,否则这些人就不可能先富起来,这个方法就是采用“鸽海战术”。
五、公棚前期不规范时代
参加更多的竞赛是每位鸽友的愿望,公棚的迅速成长与建立适应了时代要求,也为外系投资者找到了得到回报的有效方法。购买者反正投资也不小,要得到回报就必须不断地投资,采用“鸽海战术”成为大多数失意者的常用手段。众所周知,大多数外系适应短距离发挥,只要少参加中距离以上的比赛就可少丢鸽,甚至还可以夺取好的名次。由于公棚是新生事物,当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