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鸽送上千公里比赛,马上就会受虐畜的控告,这也从另一方面促成了他们在幼鸽短程速度赛鸽种的形成和在长距离赛上老鸽一统天下的特性。这也决定了他们举办此种赛事的不可能性,和我们“打擦边球”的机会。再看比赛最激烈的台湾岛,幼鸽从出生至90天出门,三个半至四个月完成赛事,加之海翔比赛气流扰动使赛鸽实飞距离延长,他们对早熟、耐翔、长距离的鸽种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这其中蕴藏的商业机会有多少,相信很多鸽友都会很明自。特别是两岸三通乃历史必然趋势,到那时台湾赛鸽越海比赛赛线延长,必将形成一轮新的引种高潮,到那时已经先行一步的鄂省鸽友必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说举办千公里幼鸽赛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以此推动育种的手段。比赛只是检验。谢先生语重心长的对鸽友说,当初这一设想刚刚提出,就有很多省市鸽会提出愿意做这一赛事的开路先锋,而为什么偏偏选中湖北省,这其中除了有湖北省历久悠久的赛鸽人文,还有谢氏家族与湖北省鸽界深厚的历史渊源(此次赛事中前十位鸽有半数鸽与正大种鸽有直接或间接关联。虽然谢炳先生一再说这是鸽主的功劳,但鸽友仍对于正大鸽系近二十年对本省乃至中国鸽界的关心支持深表谢意。),更重要的是从赛鸽技术上分析,地处中国大陆腹地的湖北省赛鸽竞翔,具有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有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能组织千公里比赛的赛线优势,这其中更包含有山、水、平原各种地理条件和各种气候条件的难度优势。相信伴随着这一赛事的推广,湖北省鸽友千公里当日归鸽的愿望将为期不远。一旦这一赛事坚持办下去的话,再进一步带动长江中下游赛鸽发达有条件举办千公里幼鸽赛的地区共同参与,扩大他的比赛规模和国际影响,成为中国赛鸽历史上的幼鸽“巴塞罗那”。
说到为什么对大多数人提出的先搞八百公里赛,再搞千公里赛谢先生不赞同时。谢炳先生说∶因为探索新路子,没有经验参考,难免走弯路。平庸舒服些,创造就有痛苦,但是创造能调动热情。千公里就是千公里,没有什么商量的,拿到国际上人家是不会看中你八百公里的。相反一步到位更能促进赛事组织者发掘潜力把事情办好,只要从根本和细节上解决问题,回鸽子是肯定不成问题的,这次比赛的成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谢先生作为一个自已也养鸽参与比赛的翔者,他认为千公里幼鸽比赛的实战操作难就难在训赛归鸽的恢复上。除了要在鸽棚硬件上的深巢厢,暗房来促进比赛恢复外。训放时的细菌感染,过度操训、比赛的内伤清除,这些都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来支持。东方传统的东西,有时候是一种思想,有时候是一种技巧。比如说我们的中医药传统的土方恢复就是很好的一种用于长距离赛鸽恢复的调理,他也希望有“秘方”“绝技” 的鸽友在此领域发掘研究。到时候,谢先生一定为鸽友在发展中助一臂之力。
对于大家关心的育种问题。谢先生说千公里幼赛鸽的作出不同于短程赛鸽的作出,千公里加之又是当年幼鸽,血统比管理还要重要,因为只有适应环境和距离的鸽子才能在最后的比赛中取胜。所以对于家族性,兄弟姐妹都实战证明了的鸽族,可以刻意选留一两羽在自然状态(不药,不刻意调节)下操纵的种子鸽经三、五百公里检验预先下种。这对于整个系统的改善与创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谢炳先生严肃的指出,办好一件事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是根本。这次千公里幼鸽比赛前几天,有地方鸽会置省鸽协的协调不顾,也组织同类型的赛事,希望以此扩大影响。这种做法,最终的结果是谁都想做好,结果谁也做不好的。希望来年的赛事中能鸽看到一个目标一致,共同参与、共同提高、互惠互利的新的赛鸽格局。
笔者的话∶中国大陆赛鸽和欧美赛鸽的交流,说到底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能否撞出
火花,便是能否找到契合点的问题。只有找到契合点,才可能达成求同的共识,共识面越大,相互渗透、融合乃至相互接受才有其意义。欧洲赛鸽发展到今天,精力主要集中在技术细节上,至今已近巅峰。而中国赛鸽更加注重意境和长远性,它将有伟大的将来。我相信,有朝一曰,随着千公里幼鸽大赛的举办,欧洲的赛鸽家会为了寻求更大的出路而到中国来学习。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