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志,早期是指鸽眼瞳孔前下方的阴影部分,所谓“立眼志”,“卧眼志”,就是依该阴影部分生长位置的偏上或偏下而定名的。早期眼志学说的导入,为研究鸽眼的人们提供了一把入门的钥匙,引导人们鸽眼研究正确的观察方法。随着信鸽赛制的改变和竟翔水平日益提高,早期的眼志学说已成为落日黄花,早期的眼志分类方法——主要以颜色和形状来分类的方法,也暴露出它的繁琐、片面。臆断等缺陷,在选种育鸽实践中不切实用。这种建立在肉眼观察基础上的学说,缺乏科学依据成为致命的缺陷。
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可以破解眼志之谜。利用医学生理组织切片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技术,已经可以分辨眼志的生理组织细胞结构(仲华信鸽》第十三期P14)。在电子显微镜放大2000倍的图像上。所谓眼志,实际是鸽眼虹膜前缘的色素细胞层所构成,是红膜(底板)组织的延伸,只是由于绝大部分鸽眼的内虹彩(底砂)没能将底板全遮掩。因此,绝大部分鸽眼暴露出底板内沿的一圈,形成异于底板或底破色调的环带,由此才产生出神秘的眼志部分。在电子显微镜图像上还可以看到,眼志的生理功能,是与眼环括约肌共同作用以调节水晶体透光孔径的大小,使其适应光照强弱的变化,达到视觉调整效果。
在不同的鸽眼的断面组织切片图像上,我们还能看到,黄眼和砂眼的虹彩细胞组织形态都是相同的。外虹彩(面砂)都是由红膜乳头状血管组织和色素细胞共同组成。内虹彩(底砂川提由乳头状血管底层及散在性的色素细胞所共同组成。外虹彩、内虹彩共同生长在由色素细胞层所组成的虹膜即“底板”上。黄眼与砂眼的区别,主要是由沉着在内虹彩中色素细胞的颜色所决定的。由于色素细胞吸收折射及透过可见光波长的不同,才能产生出黄眼。砂眼。黑眼及其他中间过渡色调的各种各样的眼色。在不同服邑,不同眼志的鸽眼中,所不同的,只是虹彩的浓度和色素细胞的颜色及其密度不同,只有在浓稠的虹彩中,才会沉着浓厚的色素细胞层,才会形成厚实的底板,其下面的平滑肌组织才会强健发达,这几种现象又是同时产生的。因此,鸽眼只有发达与不发达。适应与不适应的区别,丰满的虹彩,密厚的底板,有利于眼部长期工作时洪能充足及维持肌徽运动;浓密的色素细胞层及其吸收。折射。透过光波的综合效应,直接作用于鸽眼感光视觉系统,产生视感的适应与不适应,从而直接影响赛鸽的导航归巢性能。
由于眼志是底板的暴露环带,底板又是虹彩的生长基础,因此鸽眼是各部分组织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就眼志与底板的关系而言,底板厚实,则眼志厚实;底板薄弱,则眼志薄弱。底板的厚薄又由生长之上的底砂决定,底砂层厚密,则眼志圈发达,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如果厚实的底砂生满底板,则会向内扩延没盖眼志。因此,眼志上的砂粒,块结,无论是白色。黄色,还是黑色,都是底砂生长在眼志上的现象。在有些底砂很发达的鸽眼中,可以看到瞳孔后上角眼志区完全被底砂混合遮盖,其混合或遮盖的面积越大,则眼志也越厚实,越光亮,越发达。有些混合遮盖直至瞳孔的前区;仅露出瞳孔下角区少许眼志的印迹,这是鸽眼特别进化发达的好现象,是赛鸽中的上品。有行家称之:得此上品,十年无忧。
按照以上眼志构成机理,则可以把眼志分为三种类型,或称之为三种典型服志,其他类型则为中间过渡型或者称之为典型眼志的杂交产物。
一、平面型全黄眼志
以晶体状颗粒底砂为特征。眼志上的晶体颗粒与底破颗粒同质,只是眼志环面上的颗粒细密更板结一些。眼志面与底破面共处一平面上,有时眼志面显得高出一些,犹如一围凸起的黄圈紧紧围扣瞳孔,黄带宽阔,金灿无比,肉眼看去显得“露大底”。底砂高度会聚在瞳孔周围,而越远离瞳孔,底砂晶体的散布越稀疏,晶体颗粒也越粗大,至最外缘镶落在露底的黑绒底板上,显示出强劲的“外封砂”。面砂浓重深红,高度堆积在眼外缘,向内渐薄,又有向内聚拢的张力。由于底面砂色彩不同对比度高反差大,形成典型“双管眼”结构。加之层次分明及折射光线的色散效果,使得眼面油彩浓溢,目光绚丽,具有迷人的魅力。依笔者说见,这不仅是黄眼中的上品,而且也是黄眼中的正品,因为相似结构的砂眼,总是不如这种黄眼动人心魄。
二、下沉型全白眼志
以细颗粒或粉绒状底砂为特征。眼志上布满的白色粉绒因密度高而结快增厚,使得眼志圈肥厚宽阔。有些产生结块之间的裂痕而显出纹理,俗称“速度线”。“距离线”即是。这种眼志的平面比底砂面略低一些,因而很容易观察到比较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