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病毒可在加热、极端的pH值、非等渗和干燥的条件下失活。
在野外条件下,流感病毒常从感染禽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受到这些有机物的保护极大地增加抗灭活的抵抗力。此外,流感病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天,20℃时为7天。
7.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力及毒力
禽流感病毒致病力的变化范围很大。流感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可能是不明显的或是温和的一过性的综合征,甚至是100%发病率和/或死亡率的疾病。疾病的症状可能表现在呼吸道、肠道或生殖系统,并随病毒种类、动物种别、龄期、并发感染、周围环境及宿主免疫状态的不同而不同。禽流感病毒的毒力主要决定于病毒粒子的复制速率和血凝素蛋白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组成。
目前国际上一般按欧共体规定的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来判定毒力,当IVPI>1.2时,则认为是高致病力毒株。
二、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1.传播和带毒者:受感染的禽从呼吸道、结膜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因此传播方式可能有感染禽和易感禽的直接接触,以及气溶胶(微滴)或暴露于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两种。
AIV可发生横向传播,但无确切证据表明该病毒可以垂直传播。然而,也有证据表明这种病毒可从流感爆发期间的鸡蛋中分离到。
2.潜伏期:由这些病毒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潜伏期可从几小时到14天。潜伏期的长短依赖于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被感染禽类的种别和检测到临诊症状的能力。
3.症状:疾病的症状由于感染禽类的种别、龄期、性别、并发感染的病毒和环境因素的不同而极不一致。症状可能表现为呼吸道、肠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最常报道的症状包括病鸡精神沉郁,饲料消耗量减少及消瘦,母鸡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轻度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嚏、啰音和大量流泪;扎堆,羽毛逆立,头部和脸部水肿,无毛皮肤发绀,神经紊乱和腹泻。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有时,疾病的爆发很迅速,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已发现鸡死亡。
4.发病率和死亡率:A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异很大,取决于禽类种别和病毒,以及龄期,环境和并发感染等。最常见的情况为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发病率一般很难确定,主要是由于感染鸡群的数量太大,许多感染中的疾病症状不明显,而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5.大体病变:从几种禽类中观察到的大体病变,在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上有很大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禽种和感染病毒的致病力。
在许多病例中,由于疾病不严重,很少有明显的病变。轻微病变可见于窦中,特点是卡他性、纤维素性、浆液纤维素性、粘液脓性或干酪性炎症;气管粘膜可能有水肿,并伴有浆液性到干酪样的渗出物;气囊可能增厚并有纤维素性腹膜炎和"蛋黄性腹膜膜炎"。在产蛋禽的输卵管中可能有渗出物。
在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由于在大体病变形成之前病鸡已迅速死亡,因此可能没有明显的病变。但也有记述高致病力病毒引起的充血、出血、漏出和渐进性坏死的种种变化。
6.病理组织学:禽流感的特征性病理组织学变化为水肿、充血、出血和"血管套"(血管周围淋巴细胞聚积)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心肌、肺、脑、脾等。肝、脾及肾有实质性的变化和坏死;脑部有坏死灶、血管套、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从轻微到严重的非化脓性脑炎。
三、诊断
1.临诊诊断:(1)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时家禽大批急性死亡,产蛋停止,呼吸道症状,头部、颜面部和颈部浮肿,无毛部皮肤(冠肉髯、脚部)发绀、肿、出血、坏死,白绿色下痢。(2)低致病性禽流感:无症状急性感染,死亡率为5%~15%,产蛋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