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很顾及面子的,鸽界的同仁们当然也不会例外。挣扎了近一个世纪,至今未创出什么象样的种系品牌,面子上委实再也挂不住了,于是乎近来关于信鸽育种的呼声渐高,让人感觉一个“信鸽大育种”的运动就要到来。国内竞翔杂志顺乎潮流,也集中倡导组织刊登了一批关于育种的文章,令人眼界大开。不过,主题先行,应景的命题文章一贯难做。譬如泰坦尼克(又译铁达尼克)号甫一沉没,立即趁热打铁,搞出来一本文学作品,难免粗制滥造,观者亦不领情,不如即时报道的效果,也绝难传世。
《科学养鸽》应当例外。这本杂志从其刊名看去,就是要将科学进行到底,就是要科学养鸽,包括科学育种,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实际上,自创刊以来,该刊的内容和风格也是体现了上述精神的。既然这样,文章中,凡是沾了“科学”的边际,在读者中的影响应当很大。《科学养鸽》2001年第三期(总第9期)“配对之钥”栏目,刊发一篇题目“杂交V.S.杂杂交”的文章,应该是属于影响很大的作品,何况题目的醒目与时尚。笔者就归于被文章吸引而后大受影响之列,大受影响就必然引发更多的思考。拙文因思考而来,与原作者就几个问题行请教与商榷,目的为将信鸽育种问题的影响力,以及将信鸽育种研究的质量、深度和精度更加推向前方,跃上新的高度,扩大其影响面和影响力度,窃以为,此举与原作者的愿望是一致的。
“杂交V.S.杂杂交”一文(以下简称“杂”文),原作者于文中惜乎未点明,其12年做艰苦细致的信鸽杂交育种对比试验的操作地点在哪里,笔者认为地点数据是极其重要的,属于不可或缺的素材!舍此无法表述清楚任何实验的结果,因为我们没有获得一个必须的客观标准。作者搞科研的所在地经纬度多少?地形如何?海拔数据?是否竞翔适宜地?原文中竟然全部没有提供!“杂”文是依据竞翔的归巢率说话的,笔者从其字里行间推测,文章作者刘克孝先生居于中国的不太适宜赛鸽的地方,因为刘先生提供的数据,12年间作为实验材料的104羽信鸽,500公里的归巢率仅在71•15%与53•85%之间,平均60%出头,不算太高。国内目前信鸽平均竞翔性能,500公里正常情况归巢率应在80%以上,逼近90%。尤其“杂”文的高数据还是“父母种鸽均为选种培育的外血鸽”相配的子代所创,容易令读者误认为引进外血相对纯种的信鸽,子代性能疲软。另外,正常的信鸽竞翔,500公里已经不能考察归巢率,只能将飞速作为唯一的考察数据。“杂”文只提供数据偏低的归巢率,处在对现代竞翔鸽的性能考察层面,给人以隔靴搔痒的感觉。500公里比赛,归巢率达80%以上,也看不出赛鸽的优劣,归巢分速慢的,大部分仍会被淘汰掉。归巢率在这里没有科研价值。即使“杂杂交”的信鸽,也不止50%多的归巢率,随便两羽“光脚”鸽子的后代,500公里总有70——80%的归巢数量,何况“杂杂交”还是“有突出赛绩的杂交赛鸽互配产出的子代”!中国是一个信鸽竞翔大国,但适宜竞翔的地域面积,却十分有限,不过总面积的约六分之一罢了,“杂”文倘若真的是以困难地区的数据为例,则缺乏说服力。
12年间,24个赛季,104羽参赛鸽,平均每季仅4•333羽,数量太单薄,碰上天灾人祸,数据变数极大,12年间,鸽种都更换了好几代了,不利实验数据的连续性要求,虽说作者实验韧性及细致性令人钦佩,但是战线拉得太长,数据的证明力度当严重下降。
为使A、B两组对比数据更加可信,作者将其“透过统计学处理证实”。下附一个抽象的公式,看上去经三个步骤得出结论。原文此处是一个硬伤,或称败笔,公式的两个得数:X2=3.23;P<0.05,在文章中毫无意义。X2“证明”了什么?P小于0.05又是何种含义?对于急待“科学”一番的读者来说,莫名其妙的“公式”真是晦糊晦涂。与全文风马牛不相及的“公式”,对作者来说,效果如同“捏着眼皮擤鼻涕——使不上劲”。如果排除编辑将底稿删节处理过头了的可能,读者会知晓,作者其实也不懂那道公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还有几个常用名词牵扯一个定位与确认问题。“杂”文原作者两组实验对照鸽的来源,A组种鸽为“选种培育的外血鸽”;B组种鸽“均为有优异赛绩的杂交赛鸽”。至少这些个名词使用的比较含糊,不够清楚与严密。“选种培育”的外血鸽,是知根知底的纯种外血鸽?还是作者自己利用手中的外血鸽提纯回血培育的?此处不加以说明,容易造成只要是带国外原环的引进种鸽甚至天落鸟,就已经是“选种培育”的纯种了的重要误解,认为只要是外×外就等于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