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赛制的需要,当年鸽在七个月内就要从500公里归巢,只有具备早熟特性的赛鸽,才有可能取得比赛的好成绩。但在培养和选择早熟鸽会遭遇不少困难。首先,必须挑选有5-6个月时就飞行500公里,并夺得好名次人。育出的子代十个月内经过严格的训养和调教,父母早熟的竞翔性能大多不能获得遗传;从赛鸽公棚引进一些决赛成绩优秀的国外名血赛鸽互相配对,其作出的子代,倒常常能在公棚的竞翔中表现不俗。那么,赛鸽具备的早熟性能如何能使后代获得更多的遗传呢?
早熟,从生理学上讲是由于脑上体退化过早(这种退化一种是病理性的,另一种可能是先天的遗传)。有人做过这类的实验,给满月后的幼鸽时常服一点动物生长激素,其结果只是形体有早熟的改变,而竞翔性能没有效果。(从人体生理学知识中找到理论依据)其实生长激素只能促进全身生长和发育,而对脑和智力的发育无明显影响。所以从遗传学角度分析,只有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才直接改变生物形态,生理变化的条件,含有进一步地发育需要的所有信息。虽然早熟只是表示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好象与基因遗传没有瓜葛,可是一羽赛鸽生长细胞的发育决定了发展成熟后的竞翔功能,这些与染色体基因随带的信息是无法分开的。早熟也象是一种指令,存在于染色体的丝状结构上,被分裂后而吸收。因此,必须肯定一点,赛鸽的早熟与晚熟很大一部分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控制的。
既然,赛鸽的早熟的性能可以遗传,为什么实际中父母早熟的基因不能完全遗传给子代呢?其实这与赛鸽竞翔基因的遗传是一个道理。不同数目基因,使染色体组合所得出结果也不尽相同。当然这种赛鸽早熟性能也是通过一代代基因浓缩而获得的,任何先天的东西,都离不开物种的衍变。同样也受到后天的环境影响,包括鸽群的素质,饲养员的定向培养,竞翔者严格地淘汰和筛选。无可否认,人为的培育影响是很大的。国外早年就开始培养中短程快速鸽,逐渐地训养适合赛制的早熟品种。早熟的功能只是品种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这种遗传性能就比较稳定。而国内幼鸽赛比较晚,缺乏定向培育这种相适应的鸽群,在一些特定范围内竞翔,也能出现少数早熟的赛鸽个体,能从1000公里,5000公里归巢,只是没有把这种早熟的基因很好地选择、提炼、浓缩起来形成一种品系,所以就是把两羽早熟的竞翔鸽选一起,由于纯同合子组合机遇太小,也无法准确地育出同性能的鸽群。根本原因也许是国内还缺少品系鸽的缘故,最起码没有培养适合某一赛线的具有早熟性能的鸽群。但随着国内这两年从棚赛的火爆,一批批早熟的中短程快速鸽应运而生,通过定向培养和公棚竞翔的洗礼,一代代有新陈代谢,必然也会逐步培养出适合幼鸽竞翔的品系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