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的不同,各地公棚在选择放飞点时都是要动一番脑筋的,除了绕开高山、大的城市和不利赛鸽定向的地面电磁设施外,地下的地质结构情况也应有所了解,否则,误入“磁强差异地区”即“盲区”训放,损失就不堪设想了。
关于“磁强差异地区”的概念笔者曾在《中华信鸽》“是优势?还是忧患?”一文中介绍过,本文不再复述,只是简述一下如何找出这些地区的最新方法。
在开始训放前,选震荡期内的某一日用测鸽器测量一些容易辨认的鸽子,将反应出现紊乱的选出几羽,择非震荡期的一个晴天,再重新测试、记录下这几羽鸽的放飞能力范围和反应形式(此时反应会显示正常),携带它们上路,沿拟定训放方向逐点停车测量。当被测鸽多数在某一地点显示出放飞能力变异或紊乱现象时,证明该地点属“磁强差异地区”无疑。继续测量找出该“磁强差异地区”的跨越长度,如不能绕过该区域放飞,隔过该地段相当一段距离放飞也能够减少一些损失。该方崐法也同样适用于协会放飞选点。不讲科学,执意要在“磁强差异地区”放飞的,结果只能是让你莫明奇妙地尝尝“头大”的感觉。
在平原地区,郑州以北的“磁强差异地区”约有好几段,郑州以南起码500公里范围内没有。因此,郑州以北平原的公棚归巢率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郑州及以南平原地区的公棚却较易实现高归巢率的放飞效果。这是郑州的公棚为何甘愿选择顶风的南路放飞路线,不愿选择北线顺风的比赛路线之根本原因,对于这一内幕,外地朋友们是很少能明白的。
五、训放次数的多少
公棚一般约定预赛前至少训放 8次,而我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再多几次则更好,河南公棚预赛前训放了13次,相当于平均两天半训放一次。如果不是连阴雨天气的影响,还会多训几次。
鸽子有时其实也是很笨的,特别是头几次训放学习定向时,花费的时间较长,多训有利于定向能力的形成。再说鸽子是训出来的,越怕丢失和减少训放次数,下一站丢的更多。从另一角度来说,一只鸽子仅参赛费少说 300元,近距离训放一次运输费才100-200元,近距训放两次才合一羽鸽子的价钱,决赛多归巢一羽赛鸽,就给鸽主多带来一分喜悦,明年他还会再来参赛,公棚收鸽越多赢利的机会就越大,怎么说还是划算的。至于有人说我拼命训放是买的电子环不够,故意要放失一些鸽子纯属误解。定环时,商家黄剑以朋友的好意曾劝我按常规只定 800枚就够了(购买全套机器时含有500枚电子环),是我自信地坚持要了1000枚,事实证明这个数量还是较为合理的,最后才剩了三、四十枚,若真的不够,我哪儿还弄不来几个电子环?
近站多训还可以弥补因故不能训放较远距离的失误之处。河南公棚从12公里起放,预赛前最远距离只训到100公里,原定训放170公里的计划因连续阴雨天气而不能进行,只得相机复放了一次 70公里和 50公里,接着就放 250公里预赛,在预赛放飞 954羽,当日归巢 865羽的超高归巢率面前,谁能说未放170公里是个失误?其实鸽子飞50公里和飞 500公里同样都得用脑飞,不同的只是使用体力的大小和翔历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下,每天训放50公里,也相当于飞了500公里。近距多放失鸽机会较少,赛鸽飞翔体力和定向能力都得到了有益地锻炼,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首站训放和前几次训放没有必要死搬教条般地全棚出动,让上千羽从没出过门的幼鸽像没头苍蝇似地在天上乱飞,那样怎么会不丢鸽?有计划地分成数批分散训放,群小胡乱飞的时间相对就少,达成归家方向的共识时间就短。如此几次,待幼鸽基本掌握了一定地定向技能后,再统一合群加长距离训放,可有效地减少无谓丢失。河南公棚从起放时的1104羽,至预赛时剩 954羽,期间训放丢失+病亡+打野伤亡一共不超过 150羽,损失率才 13.58%,这跟本人采取的以上独特训放方法不无关系,该方法其实也是从协会多年的实放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一个好的教练,除了具备丰富地训赛经验外,熟练掌握及合理运用规则同样也是不可少的,只知道循规导矩死搬教条而不知道灵活运用,是当不好公棚总教练的。
六、训放时机的把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