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界对信鸽遗传理论的探讨文章不少,但对信鸽优性、劣性和中性等三种遗传性状的研究却不多,特别是对决定信鸽放翔能力的中间性状上研究的更少,以致形成多数鸽友对作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遗传现象不能正确理解。但在80年代,却有一篇对此研究颇深的文章面世过。
“从信鸽的性状分析遗传和配种”一文最初是由黄剑、范兵兵翻译并在早期的北京《信鸽》杂志上介绍给中国鸽友的,事隔这么多年,台湾《赛鸽运动》杂志(2000年四月号)又刊出此文,可见该文所论证的信鸽遗传和配种原理对鸽界的影响力。其主要贡献在于:揭示和倡明了在信鸽的遗传过程中,决定信鸽放翔能力的主要遗传性状之一是中性性状。
信鸽的中性性状是一种比较容易为人所加工的性状,从形态上分,它包括:羽毛的形状、眼色、第1-6根主羽的形状、腰部、骨骼、头部形状和耻骨;从生理特征上分,则包括:成熟早晚、肌肉类型、气囊、呼吸器官、内脏、斗志和毅力。
中性性状介于优性和劣性性状之间(或称两者的混合物),与飞行运动直接相关并且是一羽优良信鸽必须具备的,其虽不易遗传给后代,却易于加工。
阅读此文后可以使人明白:冠军配冠军不能保证再育出冠军的原因,在于决定获得冠军的遗传性状是极不稳定和可以改变的中性性状。
从笔者上篇所介绍的配对方法上不难悟出,文中配对方法的运用基础其实也是在不断地利用信鸽的中性遗传性状──即决定飞翔运动能力强弱因素之一的生物场、血液磁性小体的中性遗传性状,这是本文开头为什么要对此概念先介绍一番的原因。
以放翔能力500配700的结合方式可育出 600公里能力鸽的常规结论看,说明放翔能力的遗传性状的确是较易人为加工的中性性状,就此原理应用测鸽器分析种鸽的遗传能力和选择最佳配对,容易“看”得见和“摸”得着,也能减少失误。当然,这得在熟练掌握测鸽器的操作方法情况下,运用得法和善于据情思考、分析时,才能真正达到选配目的。
例如:测出种鸽雄为500×700公里能力,与其配对的雌为500×500公里能力,将多种因素或机会都考虑进去,它们所下的蛋可能会得出如下几种结果(按每窝两枚计算):
1、两枚都是500×500;
2、一枚500×500,一枚500×700;
3、一枚500×500,一枚600×600;
4、两枚都是600×600;
5、一枚500×500,一枚500×1000;
6、一枚600×600,一枚500×1000。
首先可以认为信鸽的放翔能力最基本的就是两类:快速鸽(500公里)和长程鸽(1000公里),适应其他赛距能力的大都是从这两种类型鸽中演变出来的。按照遗传规律,出现第1种遗传情况时,多数条件都是雄鸽中仅500公里的能力与雌鸽的一种或两种500公里能力相结合,雄鸽的另一种700公里能力未能随机参与配合或很少参与配合。采用500×500配500×700的配对之目的是继续作育出快速能力鸽,这种配合方式作出快速鸽的机率较多并不奇怪。
第2种遗传情况也属正常,说明雄鸽的 700公里能力按平均机率参与了配合,所以才会出成两枚蛋中有一个500×700公里的能力,并且父方的这一700公里能力未被中和或改变。
第3种现象中出现了一个组合的600×600公里能力鸽蛋,说明父方的700公里遗传性状被来自母方的500公里性状中和了,也就是被人为地以(500+700)÷2的的算术方式加工成了600公里能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