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特异功能”。至于信鸽在空中飞行和从外地返家途中,头部的来回摆动,与视力的强弱无关,与鸟类的视力结构有关。除了猫头鹰类等少数鸟类能做到双目直视前方,大多数鸟类的眼睛都是侧面直视的,鸽棚中躲避捕捉的信鸽,总是侧身对着主人,以备更好的观察主人的动向;信鸽与公鸡注视天上的鹰隼或者风筝时,也都是侧着头用一只眼睛的。
若说“特别强的记忆能力”是信鸽的另一个特异功能,不但不正确,而且不准确。与其说信鸽靠记忆确定自己巢棚和巢箱、巢门的位置,不如说信鸽具有全方位敏锐的定位本能。以幼鸽为例,它们通常宁可在巢门口反复扇动练翅,也不肯轻易飞下巢箱,如果不能飞回巢箱,等待它们的,将是被别的成鸽啄打的头破血流的结局。幼鸽对自己成长的巢箱自然高度和自己的飞腾能力,均有准确地感觉。漆黑的暗夜中,鸽舍中突然关灯,夜盲的信鸽仍能相当准确的飞进自己的巢箱,黑暗中,它们对巢箱的左右高低位置,有比较把握的感知以及经验型的测定。倘若讲幼鸽在四十天左右上天飞行时,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棚,实际应该倒过来说,幼鸽对自己的巢棚没有准确定位之前,它们通常是不会起飞的。鸽友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群信鸽聚集在棚顶,附近突发巨响或出现异常,鸽群唰的一声飞走,几只黄毛幼鸽留在原地,只是蹲伏下来,紧紧抓住棚顶屋面,它们“不打无把握之仗”。起飞的每一只幼鸽,严格说已经对巢棚位置了然于心,它们真正的“看天”,是飞到巢棚附近的一个制高点上,长时间地观察巢棚周围的情况和地形,确认周围环境地貌与自己巢棚的关系。它们的整体位置感很强,对于巢棚地点定位极为准确。但它们的形状记忆功能较差,并不能顺利地记住巢门的形状和具体位置,而且好多次都不能如愿。信鸽爱好者经常可以观察到,已经上天开始家飞的幼鸽,飞落回巢棚不成问题,但却不能顺利地找到巢门钻进棚中,尤其是活络门。连续几个傍晚,总是开家的幼鸽滞留在棚外,饿着肚子宿夜,它们这方面的记忆力一般,而且比较情绪化,天色一暗,信鸽就显得比较慌乱,钻来钻去急切中找不到棚门,连成鸽都有这样的不争气表现,总之,不要因为偏爱信鸽,就夸大它们的能力,甚至凭个人的好恶,通过“合理的”想象,将信鸽神化。另外,相当多的鸽友仍旧认为鸽子依靠眼睛观察地物地标,然后“记忆”,作为归巢的依据。实际上,眼睛的作用实在有限,信鸽竞翔时到达的司放点,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来过,放眼周围,皆为陌生景物,记忆此时根本无从谈起,信鸽靠感知测定巢区方位。不少信鸽在竞翔时,于天黑之后飞临鸽舍上空,还是凭借对方位的感知,降落在巢棚附近却进不了棚,原因还是不能用眼睛看清巢门的位置,只好等待天亮。此时巢内有明亮的灯光,对归巢鸽会有帮助。德国科学家将信鸽的眼睛用毛玻璃片蒙上,只能让信鸽朦胧辨认天地的影象,结果远距离放飞的信鸽仍能准确地飞回自己的巢棚所在地,只是降落在巢区附近的菜地里,不能凭视力找到巢棚。问题是知道这桩实验结果的中国鸽友很多很多,津津乐道这一则故事之后,转而继续制造鸽眼和所谓“记忆”的神话!
大家都有的功能不能称做特异功能,大家都能创造的神话就不称其为神话。麻雀在某一幢楼顶的一处瓦洞中絮巢繁殖,附近数十幢楼房的形状、颜色完全一样,连居住于此的老太太都经常搞错,麻雀绝然识不得楼房的统一编号,但它们是从不会搞错巢位的,纵然那瓦片多得不可胜数;
百灵鸟在浩瀚草原或茫茫麦海中营造了一个巢,周围毫无标记。有人发现了百灵的巢,千方百计搞准了位置,次日领着好奇的人们来看,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是百灵鸟的一计,就是要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地方营巢,这样才安全,百灵自己当然找得到,一百次一千次找得到,它们的定位本领也好得没法说,凡属鸟类,定位定点的本领(本能)天生高超。不到两个月龄的幼鸽,夜里匆忙中错捉被塞进训放鸽笼,百八十公里一样能飞回来。台湾幼鸽百日赛,而且是海翔,苍茫大海,“地标”在哪里?如何记忆?照样定向归巢。从未训练过的适龄信鸽,一次投入500公里的赛程,总有约50%能飞归,它们可是什么地标地形也没有“记”呀。猫狗也是这样,不经“训放”,数十公里送出去,自己轻松地跑回来;牛、驴、骡、马、猪,定向定位功能也不含糊,老马识途,千里能归。家养的
宠物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