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系延伸出的凡龙、克拉克、罗曼、范得佛拉斯都是短程、中短程快速鸽。而杨阿腾系延伸凡王路易及由此再延伸万德维根、亨得利、古柏兄弟、彼得艾顿、詹巴斯、凡吉尔等,都是长程、超长程快速鸽。
第二、速度和耐力能否超水准的发挥和赛自身的素质和临战状态有直接的关系。现代赛鸽活动必然要立足于赛,赛字当头,一切从实战出发,因此鸽子自身的品种、血统决定该鸽的飞行表现是速度型还是耐力型。选手鸽临战状态优秀直接影响其爆发力的发挥,其飞翔速度,也就可能达到最佳状态而夺取最佳赛绩。特别是在中短距离比赛里,必须强调选手鸽的临战状态,只有状态良好的鸽子,才能在飞行中得充分的表现。同样也只有在身体素质十分良好的条件下,赛鸽对抗运动极限的能力才能达到最大,表现出吃苦耐劳、持续飞行的特性表现的体能,因此选手鸽状态好,表现出来的耐力也是最为可靠的。
第三、在有利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包括赛距、赛线、赛季、赛制等,赛鸽的速度和耐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归巢稳定,赛绩令人欣喜,基本体现了各品系鸽种的飞行特性。但在外界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就不一样了,例如赛线不好(山区)、气候恶劣(雨雾天气或强逆风)、赛距长(600公里、700公里赛以上)等等,经常是那慢速鸽抢先归巢而夺取名次,其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在恶劣条件下,当速度的发挥超出了耐力的极限时,那些高分速的选手鸽忍受不了而中途落败。而山区道路旁、猪圈边常检到那些已得筋疲力尽的参赛鸽,赶它飞也飞不动。这些鸽子中有些是迷路飞不出来的,但很多是因为它有一股冲劲,飞久了就体力透支,结果就造成精殆尽,就像短跑运动员参加马拉松那样,起跑时一路领先,最后就跌跌撞撞地举步艰难。中国台湾的多关冠军鸽或者海翔冠军鸽,与西欧的短距离冠军鸽有大的区别,虽然只有二、三百公里远,但忍受不了恶劣气候的海上气流或是多关的磨难,纷纷折翅疆场,而能归巢的往往是那些瞧不起眼的小不点儿,因为它们身上的耐性、韧性使它们能战胜最后的艰难险阻而获得荣誉。
2.放飞地很正常,但途中遭逢暴雨或其他恶劣气候,这时当飞在前面的快速鸽受阻迫降,待雨过天睛时,飞在后面的选手鸽赶超上来了,反而取得胜利,这种天候在南方夏委经常遇到,类似的雷雨、阵雨,比赛的结果经常会出现耐力鸽反超快速鸽的情况。
类似的情况在各地的比赛中经常会出现,但这种快速鸽胜不了耐力鸽的现象决不是赛鸽本能的改变,也不是耐力向速度转换,精通此道的教练员,比赛中总是选定两类选手鸽,以适应临时发生的特殊情况,使之成为赢的策略。例如东北地区的顺风北线500公里-700公里赛中,你所选用中短距离优秀参赛,同时必须用中长距离的鸽子参赛,以备不测风云。
速度型和耐力型的标准
速度鸽与耐力鸽的标准是什么?换句话说,如何识别一羽赛鸽是速度型还是耐力型?据我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衡量赛鸽的速度与耐力的指标应该是“分速”,辨别品种品系的速度、耐力可用平均分速。这里的分速的概念是模糊化的,例如某一品系的分速在A-B米/分,当然这一品系中的某一个体在某一赛事也可能超过A米/分,或者低于B米/分,但这无关紧要,因为大多数均在A-B米分的范围内。记得有位日本赛鸽大师想参加我们的700公里大奖赛,一般都喜欢了解“什么样的鸽子获得冠军”“冠军是什么血系”“冠军鸽是如何配下来的”“冠军鸽是雄还是雌”“眼砂如何”“羽条和毛色”等等,但他却问我说:“在10月1日700公里决赛的情况下,冠军鸽或第一集团军的分速是多少?”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是的,他问到重点上了,因为适应这种环境(赛季、赛线、赛距)的冠军鸽的速度,决定他要使翔的赛鸽品种,这里的分速,不仅包括了速度而且也包括了耐力。因此我们不妨把850米/分定为速度型和耐力型信鸽的分界线,分速高于850米称之为速度型鸽,而低于850米则称之为耐力型,通过科学的实验与鉴定,我们不可以进一步细分和量化,将速度和耐力标准化。
耐力型和速度型的赛鸽不但在品种上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形体上也有很明显的差距。如何选择速度和耐力型的赛鸽,许多文章都做过详细的描述,我不想重复了,只想在最主要的几点做一些阐述。
速度型的鸽子从胸骨到尾部有一个向上收起的弧度,呈流线体;而耐力型的鸽子则较平坦,有利于滑翔。胸骨高的鸽子速度较快,因为这样会有较多的胸肌,胸肌发达丰满则有爆发力,而过多的胸肌会增加自身的重量,这对于耐力的鸽子反而成为累赘。
赛鸽的翅膀是发动机,速度和耐力都是由翅膀完成的,一般速度型赛鸽的翅膀呈适当的宽度和长度,过长过阔的翅膀不利于拍打,速度上不去。耐力型的赛鸽需要较长且较阔的羽条,这样的翅膀有得利滑翔。翅膀的肱骨也很重要,一般快速型鸽子肱骨较短有利高频率的运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