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是一种乐趣和享受。鸽友来访,看到金光锃亮的奖杯,看到紫罗兰鸽眼和点眼丛眼,少不了要溢美几句,对鸽主来说,是一种荣耀和满足。如果单从一对鸽眼一看就知它能飞冠军,或者它的子女能飞冠军,为年轻人信,为识者笑。
1988年,我和鸽友陈长远,策划对鸽眼作一次科学实验,从虹彩中找出感光细胞,来证明眼砂对鸽子归巢的作用。他是个医生,再请了二位著名的病理科主任医师,花了二个月时间,对鸽眼作生理解剖。用了不下10羽信鸽,分二个实验组,把鸽眼冷冻以后切片,在放大500--2000倍,观察了眼砂、眼志和品性圈的细微结构,拍摄了36张彩片。结论大失所望,眼砂不是感光细胞,是由营养血管和色素细胞组成,眼志和品性圈是二块肌肉,与鸽子遗传性能"不搭界"。当然,这些营养血管和肌肉的发达与否,对鸽眼功能的发挥有直接的作用。这次实验,是我国信鸽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但鸽眼论者是不稍一顾的,因为按他们说法,"鸽眼研究不受生物学的限制","孟德尔定律不适合鸽眼研究"。为了提供鸽友们参考,当时选力量其中8幅照片刊登在《中华信鸽》上,并由陈远长著文论述这次实验的经过和结论。
我认为鸽眼是应该研究的,研究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得出合乎科学的结论,"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也可以。但也要"求证",但是有些鸽友并没有作科学研究,就写了大块鸽眼文章,只有"大胆设想",没有"小心求证",往往是误人子弟。年轻人看到文章就去寻寻觅觅,对号入座,结果是满怀希望地在歧途上奔跑。在鸽界,本世纪50年代是研究鸽眼的盛期,后有Ro弗莱明写了一本《鸽眼的应用》,SoWoE比沙波出版了一本《鸽眼的秘密》等,看到我国的鸽眼文章是在80年代,都用统计学方式求证的,不久也就冷落了。科学发现在尚未获得成功之前,往往被人们讥为做梦,如果连梦也不敢做,何来科学发现。要支持鸽眼研究,但不轻信主观想象的结论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