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疫是衣原体病的俗称。由于鹦鹉易得此病,也有人称“鹦鹉热”。本病是对信鸽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病。
鸟疫的病源是衣原体,是一种人、畜、禽共患病,所以传播的途径广泛。信鸽在摄食病人、病畜禽等污染的土和饮水,或者吸入空气中的病原体,都能成为病原携带者,所以,在一般正常的鸽群中,也大约有30%的鸽带有衣原体。不过,在管理条件好、营养成分充足的环境中,一般不会发病。一旦信鸽发生严重应激,便会爆发此病。和患病鹦鹉及已患病鸽接触也能发现此病,一旦发生,传染性就比较强。
鸟疫发生后,患病鸽食欲不振,羽毛松乱无光泽,翅膀松散,单侧性眼结膜炎,单侧眼睑增厚(和啄伤相似)、流泪畏光、单侧鼻孔有干酷样物堵塞、水便中有细小成段的尿,或者是浅绿色,灰白色水样稀粪,少数鸽会有脚和翅膀麻痹,也有少数鸽会有出现扭颈的神精症状。鸟疫很容易和霉形体真菌及其他细菌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时,病鸽伴有呼吸系统疾病和低热,口腔内粘液增多、潮红,后期生有猪板油状白色物(很容易擦掉,不可随食物进入体内),逐渐不食而死亡。混合感染后,信鸽也会发生便水,和其他疾病的区分是:水便干后有一层石灰样白色物。
鸟疫对幼鸽的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25%左右,混合感染后,对成年鸽的危害也很大,总死亡率可超过30%以上。主要原因是病原对信鸽的肝、脾、骨骼破坏损伤很大,使信鸽的肝、脾、骨骼明显肿胀,尤其是肝可肿大2—3倍,使肝这一重要器官失去解毒作用,造成有毒物质,包括有毒的药物在体内组织中的积累。
由于鸟疫的发生和应激有密切地联系,我们就先谈一下什么是应激。
应激就是信鸽机体对于任何不良条件的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对抗反应。所有的家禽也都会产生这种反应。
信鸽应激较其他家禽反应强烈,这是由于信鸽训赛频繁,捉拿上笼频繁,使信鸽易经常处在“应急状态”,即警惕和戒备状态。此外,天气的变化,突然的太冷和太热,连续的阴雨天,鸽棚附近噪声较大,饲养密度过大,棚内湿度过大,意外的惊吓,过度的繁殖,疫病的发生,紧张的飞行比赛,装笼长途运输,饲料变质和质量太差,供水的不足和防疫注射等等,都能够引起信鸽发生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使信鸽处在紧张、害怕之中,信鸽本能地会调动体内一切能力进行对抗,因而出现某些营养成分的消耗急速增大,特别是维生素最感缺乏,信鸽机体的外部抵抗力短时蓄集,而内部抵抗力随之降低。如果应激因素时间过长,或信鸽机体不能适应,会导致各种病原乘虚而入,或者因精力耗尽而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最易诱发的疾病就是鸟疫。
下面举几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应激反应。我们知道,老鸽在哺育幼鸽时会出现便水,连喂几窝后,有些便水会加剧,有的老鸽一旦停喂幼鸽,情况就会好转,过去,我们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原因是老鸽在哺育幼鸽时,喝进了比平时多的水。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正常,有些老鸽停喂几个月仍然拉水便,正是由于应激反应带来的后果。这是因为老鸽在哺喂幼鸽时,会调动自身的营养精华,组成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等极高营养成分的鸽乳,在喂给幼鸽的同时,这些有营养的成分也从老鸽身上流失,使老鸽在哺育幼鸽的一个月里处在营养缺乏的应激状态之中,连续几窝的哺育,会使老鸽的体质严重下降,的,抗病能力降低,容易患病。就是无明显病态的老鸽,在家飞时丢失的比例也偏高,连续哺育所育的幼鸽也会形成一窝不如一窝。
连续的阴雨天气湿度很大,这种环境信鸽最不喜欢,也最不适应。信鸽是一种爱飞的鸟,连续的阴雨使它们的飞翔活动减少,能量代谢减慢,缺乏阳光照射又使得某些维生素转化合成出现困难,因而影响信鸽心脏和胃肠道的正常功能,潜伏的病原又会趁机大量繁殖,所以,在连续阴雨天气可见有些信鸽便水拉稀。鸟疫和沙门氏菌等病在这种环境下也很容易发生。
疫病发生的应激,尤其是沙门氏菌关节型的初愈期,也是鸟疫的易发期。这是由于病鸽初愈,各部受损组织正在自我修复,抗病能力还非常低,加之治疗沙门氏菌关节型效果很好的药物,一般对衣原体没有一点作用,衣原体会趁机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