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简称鸽出败)。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所有家禽都会感染的急性败血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急、病情重、死亡快,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比较高。
本病发生时,开始只有少数鸽子死亡,一经用药便可制止,但停药后易复发,常因频频复发而连续不断地发生死亡,以至不能停药,造成很大损失。虽然通常以鸭最为敏感,但在自然条件下,各种家禽均可同时发病。因此,所有的鸽场都有可能发生本病,但以童鸽和成年鸽(产蛋鸽)为多见。本病为条件性传染病,在饲养管理条件突然改变,尤其是参赛的信鸽,密度较大、通风不良、天气酷热情况下群养的鸽子以及长途运输的鸽子也容易暴发本病。通过病鸽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外寄生虫和外来人员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本病有时由外地传入,有时自然发生(因巴氏杆菌有其内源的特点,健康鸽的呼吸道常有此病存在,平时不引起发病,当鸽抵抗力减弱时即能大量繁殖而致病)。所以当饲养管理不当,天气突然变化,营养失调,鸽体抵抗力减弱时,均可引起感染发病。夏末初秋多发。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和创伤。
临床症状:具体可分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
急性病例经过急骤,常为突然发病,几乎看不到任何症状,迅速死在鸽窝或鸽舍(笼)内;死前均有乱跳、拍翼等挣扎动作。这样的病例通常是在比较肥壮、高产的鸽群中和流行本病前出现。
急性病例为大多数,主要表现精神很差,羽毛脏乱,食欲减少或废绝,渴欲增加,体温高达42℃以上,由于频频喝水,往往会造成嗉囊胀大,口腔黏液增多,或流出黄色黏稠液体,病鸽常缩颈闭眼,弓背垂翼,离群呆立,不爱活动。眼结膜发炎,鼻瘤灰白,喙、眼、鼻瘤等处潮湿且污脏,多数病鸽伴有下痢,粪便稀烂、恶臭,呈铜绿色、黄绿色或棕绿色。病程常在1-3天左右,倒提时口流带泡沫的黏液,最后衰竭、昏迷而死。
慢性病例多为急性转化而来,以流行后期为多见。表现机体消毒,精神萎靡,贫血,关节发炎肿胀,有时跛行。还出现慢性呼吸道炎症、慢性胃肠炎、持续腹泻、肢体关节肿大及垂翅等慢性症状,病程长的可达1个月左右。
剖检病变
最急性病例尸体外表常无显著变化,或偶见心外膜有疏落的针尖大出血点。
急性病例可见鼻腔内积有黏液,肌肉、血液呈暗褐色,皮下组织和腹腔脂肪、肠系膜、生殖器管等处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胸腔和腹腔尤其是气囊和肠浆膜上,常有纤维性或干酪样灰白色渗出物,肠上覆有一层黄色纤维点。心冠脂肪及心外膜有针尖大出血点,肝肿大,有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此乃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慢性病例主要表现关节肿大,关节囊增厚、变形,跛行。
在诊断时应注意与霉形体病进行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气囊混浊及出现干酪样等气囊炎病变,且单纯的霉形体病极少导致鸽子死亡。
(1) 预防措施: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进行检疫,这是预防本病的关健。具体应做到:
① 不从外地引进病鸽,坚持自繁自养。若从外地引进鸽只,必须隔离观察15天,确实无病者,才能混群饲养。
② 发现附近鸽场发生本病时,信鸽暂不宜放出,肉鸽舍防止外来飞鸟进入,并投药预防。
③ 发现病鸽,应及时采取封锁、隔离、治疗、消毒等有效防治措施,尽快扑灭疫情或拨除疫点。 对病死鸽要深埋或烧毁,彻底消毒鸽舍、笼具;鸽群绝对不能与鸡、鸭等家禽混养,还要远离其他禽或鸟类。
④ 平时或隔离一段时期于饮水中加百毒杀,费用不高,对鸽霍乱及其他细菌性疾病有预防作用。用量:10%百毒杀每毫升配饮水4千克(即4000倍),此浓度可长期饮用。该药是既可防治又可消毒的药品,比较经济实用。平时的预防性用药,大暑天显得更为重要。
(2) 治疗方法:对于本病的治疗药物较多,现将疗效高,成本较低,使用方便的几种防治新药介绍如下:
① 首选药物为氯霉素,每千克饲料加4片(或原粉1克),连用3-5天,通常先用氯霉素3天,再用灭败灵3天共6天,如用药天数过少"见好就收",则停药后容易复发。并应在隔离一周左右,在饲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氟哌酸,以巩固疗效。
② 灭败灵,这是近年来研制投产的抗菌兽药,适用于各种禽霍乱的紧急防治。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