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雕又叫大花雕、角雕,体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也是大型猛禽,体长为71—82厘米,体重2015—2900克。由于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色变化较大,从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尾上覆羽为棕白色,尾羽为黑褐色,具有不明显的淡色横斑和淡色端斑。它在滑翔时也不象金雕那样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而是两翅平伸,略微向上抬起。它的虹膜为黄褐色或暗褐色,嘴为黑褐色,蜡膜为暗黄色,趾黄色,爪黑色。
草原雕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东部,非洲,亚洲中部,印度,缅甸,越南等地,共分化为5个亚种,我国仅有东亚亚种,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但各地都比较罕见,在黑龙江、新疆、青海为夏候鸟, 在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宁夏、甘肃为旅鸟,浙江、海南、贵州、四川为冬候鸟。迁徙的时间在秋季为10—11月,春季为3—4月。
草原雕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带的荒原草地。白天活动,或长时间地栖息于电线杆上、孤立的树上和地面上,或翱翔于草原和荒地上空。主要以黄鼠、跳鼠、沙土鼠、鼠兔、旱獭、野兔、沙蜥、草蜥、蛇和鸟类等小型脊推动物和昆虫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觅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旱獭和鼠类的洞口等猎物出现时突然扑向猎物,有时也通过在空中飞翔来观察和觅找猎物。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悬崖上或山顶岩石堆中,也营巢于地面上、土堆上、干草堆或者小山坡上。巢主要由枯枝构成,里面垫有枯草茎、草叶、羊毛和羽毛。巢的形状为浅盘状,每窝产卵1一3枚,通常为2枚,卵为白色,表面没有斑或具有黄褐色斑点。产完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为45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55—60天后离巢。
乌雕又叫花雕、小花皂雕,体形比草原雕还要略小一些,为中大型猛禽,体长61—74米,体重1310—2100克。通体为暗褐色,背部略微缀有紫色光泽,颏部、喉部和胸部为黑褐色,其余下体稍淡。尾羽短而圆,基部有一个“V”字形白斑和白色的端斑,与草原雕不同。飞行时两翅宽长而平直,两翅不上举。虹膜为褐色,嘴黑色,基部较浅淡;蜡膜和趾黄色,爪黑褐色。有趣的是,它的鼻孔为圆形,而其他雕类的鼻孔均为椭圆形。
乌雕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亚洲东部、中部、南部和东南部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大部分地区,但各地均较为罕见, 其中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为夏候鸟,在新疆为留鸟,在吉林有部分为留鸟,在辽宁、北京、河北、山西为旅鸟,在上海、浙江、台湾、云南等地均为冬候鸟。春季迁到繁殖地的时间多在3月末4月初,秋季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10月末至11月中旬。
乌雕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区的森林中,特别是河流、湖泊和沼泽地带的疏林和平原森林,也出现在水域附近的平原草地和林缘地带,有时沿河谷进入到针叶林带。白天活动,性情孤独,常长时间地站立于树梢上,有时在林缘和森林上空盘旋。叫声音调较低而清晰。主要以野兔、鼠类、野鸭、蛙、蜥蜴、鱼和鸟类等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大的昆虫。觅食多在林间空地、沼泽、河流和湖泊地区,常见在林间沼泽和河谷地区上空盘旋觅食,也通过长时间地守候在树梢等高处,不断地注视着地面,发现猎物时才突然出击。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森林中松树、槲树或其它高大的乔木树上,距地面的高度为8—20米左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