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杆菌病也有叫“摇头瘟”的。这种病以全身黏膜有小出血点,常伴有剧烈下痢为特点,故又叫出血性败血病(鹅出败)或禽霍乱。由于该病的疫苗不够理想,在养鹅生产实际中,造成死亡最多的就是这种传染病。
(一)病原特性:该病的病原是禽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这种细菌存在于病禽的排泄物、分泌物中。该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在自然干燥或酸性环境中很快死亡。一般常用消毒药,除克辽林外,均能在数分钟内杀死该菌。
(二)流行特点:不同年龄鹅都能感染,雏鹅、仔鹅最为敏感,在性成熟后开始产蛋时亦较易感染。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一般鹅以秋季9~11月份流行较重,种鹅常见于春季产蛋期流行。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菌的家禽,它经常地或间歇地排出病原菌,污染环境。
(三)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
最急性型:常发生在刚开始暴发的最初阶段。病鹅无前驱症状,晚上吃食正常,第2天即发现已死亡。有时,病鹅表现突然不安,倒地后双翼扑棱几下,随即死亡。
急性型:随着疫病的发展而陆续出现。病鹅精神委顿,离群独处,头隐翅下,打瞌睡,不下水嬉戏,不食或少食,体温升高到41.5~43℃,口渴,由鼻和口中流出黏液,张口呼吸,剧烈下痢,排出绿色、灰白色或淡绿色的稀便,恶臭,出现症状2~3天即死亡。
慢性型:大多数出现在疫病流行的后期,病鹅持续性腹泻、消瘦、贫血。有些病鹅关节发炎、肿胀,表现跛行,行走不便,切开肿胀部位见有豆腐渣样渗出。慢性病鹅一般不会死亡,但对生长、增重、产蛋率有较大影响,长期不能恢复。
(四)病理变化:最急性型的病鹅,死后剖检常看不到明显的病理变化。
急性型的病鹅,剖检的主要病变是出血性败血症的变化,全身黏膜、浆膜、心包膜、冠状沟和心脏都有出血,皮肤发紫变红,肝充血肿大,肺弥漫性充血、出血与水肿。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是心外膜、心冠状沟和心肌有出血点,肝、脾表面有灰白色的坏死小点,小肠出血性炎症。有的死鹅腹腔内有纤维凝块,特别是卵巢表面尤为多见。
慢性型常见鼻腔和鼻窦内有大量粘性分泌物,关节肿大变形,个别可见卵巢表面充血。
在该病常发的地区和面临该病威胁的地方,要及早抓好疫苗预防工作。
(五)饮水免疫:1010禽霍乱活菌苗是专供水禽口服免疫的。在免疫前后3天,均不能使用治疗禽霍乱的药物。待免疫的鹅必须在服苗前停湿料4~6小时。第1次服苗后4~5天,再服苗1次,一般在第二次服苗后3天便能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8个月。
(六)注射免疫:每瓶CV系禽霍乱弱毒冻干苗,用氢氧化铝稀释剂100毫升溶解稀释,每只成鹅在皮下注射0.5毫升,间隔2周再进行第2次免疫接种,弱毒苗只能在非疫区作预防注射,一般注射7天后开始产生抗体,免疫期约3个月。如用灭活菌苗,每只成年鹅2毫升,在胸部肌肉注射,注射后3~5天即有免疫力,免疫期3个月。一般来说,注射疫苗后,鹅均有反应,如食欲减退,对产蛋有一定影响。
(七)预防与治疗:该病还可用下列药物预防和治疗:
抗生素:青霉素每只成年鹅肌肉注射5~8万单位,每天2~3次,连用4~5天。链霉素每只成年鹅肌肉注射10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2~3天。氯霉素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用25毫克,每天1次,连用2~3天;内服每千克体重用50毫克或占饲料的0.05%~0.1%,每天1次,连用2天。土霉素是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2克拌匀饲喂,连用3~5天。
磺胺药:磺胺二甲基嘧啶20%钠盐注射液,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5毫升,每天2次,连用3~5天。长效磺胺每千克体重0.2~0.3克口服,每天1次,连服5天;或在饲料中添加该药0.4%~0.5%,每天1次,连续5天。复方敌菌净按0.02%~0.05%的比例拌在饲料中食服,连用1周。
抗禽霍乱高免血清:每只皮下注射2~10毫升,连用2天,早期治疗有效。
喹乙醇:用于预防时,每100千克饲料中拌3~5克。连续喂数天;用于治疗时,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一次口服。
该病合理的治疗方法是,先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肌肉注射1~2次,同时在饲料中投饲磺胺药,继续治疗3~5天。必要时,磺胺药的首次量可加倍。
治疗用药必须持续一个疗程,即停止发病死亡后不能立即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