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的行为发展
1、鹦鹉如何养成生活习惯
鹦鹉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包括我们都一直认为的“鹦鹉会说话”都只是一种模仿的行为。野外的鹦鹉宝宝是藉由亲鸟、兄弟姐妹及堂兄弟姐妹中养成其基本的生活习惯与技能,并且从生活游戏中的肢体的互动来感受对方的情绪及表达自我。这种模仿的行为不只是表现于同类之间,他们更能够从不同种类的动物学习而来,当然也包括长期圈养他们的我们人类。因此人类圈养的鹦鹉宝宝的行为模式,除了与生俱来的本能之外,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从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中,藉由模仿学习而来的。
2、因误解而导致鹦鹉的行为养成
所谓的“模仿”,在鹦鹉的世界里就没有对与错,只有是否适合该团体的问题而已。但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圈养的鹦鹉的行为如果不符合我们的方式或需求就会被认为是不对的,例如:大叫,咬人甚至于飞走。虽然有些行为是因为聪明的鹦鹉自己创造出来以便表达自我的情绪之外,例如:不喜欢男生,只要是男生让他上手他就咬人,因此有可能只要是男生他就咬。再者,如果该男生每次被咬,就马上把他放回架子上的话,自然而然他就创造出,只要不想让人放在手上而想回架上的话,就咬人的行为。因此有些不良的行为是我们在无形中所培养出来的而我们却不知道,又一直怪罪于鹦鹉本身的习惯不好。这就是所谓被强化的行为容易变成定形化的习惯。一旦开了先例的定形化习惯,也有可能他会把这定形化的习惯自动的利用于其他的情况上。
就我们所知,野外的鹦鹉花费 90% 的时间与体力在觅食及想着食物。但圈养的鹦鹉却不需要对于食物有任何的烦恼,尤其是很多的饲主为了方便照顾,通常是整天都提供很多的食物,甚至于超出他们一天所需的量,再加上聪明又好玩的鹦鹉,整天不论是在站架上或是笼子里,没有其他的娱乐时,最有变化的娱乐就是“玩食物”,所以这种不被我们接受的习惯就自然的养成。
另外,鹦鹉的叫声通常并不悦耳,但对于野外的鹦鹉而言却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根据观察,不同科的鹦鹉使用不同的叫声以分便不同的族群,而生为人类的我们更是使用不同于任何鹦鹉的叫声的语言作沟通,因此造成很多的误会,也同时培养他们以狂叫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需求,也就变成最常被弃养及卖掉的原因。
鹦鹉是群居的动物,再加上他们还不属于家禽的情况之下,不论是手喂长大的,或是亲鸟养大的鹦鹉,都保留以叫声作为沟通的方式,但圈养的鹦鹉通常都是独居,再加上并无太多的娱乐的情况之下,通常对于每天见面的我们最感兴趣,也因此在饲主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或是听到饲主的声音时,通常会以最原始的方式“叫声”来作沟通,但由于大多的饲主一开始并不了解其真正的涵义,心情好或有空时就过去陪他们,心情不好或是没有空时,就不理他们,但对他们而言,根本不能了解到这个层面,因而以最原始的方式呼叫我们,而造成我们的困扰,进而由喜欢演变成厌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