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歡迎,類似的幼鴿
長距離賽也越舉辦越多,就跟比利時一樣,因而衍生出一類新型鴿友,即是我們所謂的“幼鴿專家”。有那麼一小群鴿友,他們把大量對手打得落花流水。一開始,人們對他們議論紛紛,
懷疑他們對自家鴿隊下某種祕密藥方。後來,情況逐漸明朗,那些“超人”的祕訣可以用一個字眼總括:羽毛!!!
各位應該知道:荷蘭奧爾良幼鴿大賽日,正值幼鴿換羽期;所以,這些聰明的“超人”如何因應呢?他們用可體松(一種荷爾蒙)或鴿舍用蔽光系統來延遲幼鴿換羽。不過,最近有戲
劇性的改變:可體松被列為禁藥,幼鴿賽空距不得超過500公里。
奧爾良空距只有對荷蘭南部鴿友才未超過此500公里限制,因此荷蘭北部鴿友再也不能飛奧爾良幼鴿賽了。所以,荷蘭奧爾良幼鴿賽全國性大賽的地位從此不再。
4.聖維仙(St.Vincent)
荷蘭聖維仙全國賽是另一個全球焦點,曾經是年度長距離賽盛事。長久以來,日本鴿友對這場賽事尤其瘋迷,群相爭購此役冠軍鴿。這是場兩日賽,許多年來,聖維仙即是兩日賽的
經典代號。
但隨著時間變遷,如今巴塞隆納取代了聖維仙的地位。理由很簡單,對歐洲鴿友來講,巴塞隆納空距最長(最遠超過1200公里),而且它又是國際性賽事。聖維仙和巴塞隆納還有另
一個差異點,聖維仙在法國,正位于庇里牛斯山脈(Pyrenees,法國、西班牙天然交界)北部,而巴塞隆納在庇里牛斯山脈以南的西班牙境內。這道綿延的山脈成為巴塞隆納參賽鴿的一
道天然障礙,鴿子必須穿山越嶺,比賽艱難度相對可見。
5.巴塞隆納(Barcelona)
現在我們來談談巴塞隆納賽的“艱難度”:參賽鴿從釋鴿那一刻開始,經常需面對一股炙熱的熱氣,每往北前進一公尺都是它們拚命的結果,每一公尺就像一公里那般遙遠,難怪它們
必須不時停下來找點水喝。這對經驗豐富的長距離鴿並不成問題,它們深知如何在飛經無數小河流時停下喝水的技巧,但許多沒經驗的鴿子卻因此喪命。除了西班牙的熱氣和不時口乾舌
燥外,一路上它們還得提防一旁虎視眈眈的掠食猛禽。然而,對這些天空英豪來講,最要命的障礙是橫亙在它們眼前,一望無際的庇里牛斯山脈。所以,巴塞隆納賽是一場一路艱險到底
的比賽,即使吹起順風,也幫助不了鴿子多少。
除了忙于克服熱氣、高山、掠食猛禽、漫漫長路和多變天氣外,另一個因素更無疑是雪上加霜;巴塞隆納賽在星期五早上釋鴿開賽,當天鴿子絕對回不了家,所以它們必須在野外餐
風露宿一夜。比如教堂的高樓,或是一座農場都危機四伏,可能變成它們的葬身之地。還有四處可見的電線,一隻飢餓的貓兒,或一個身懷獵槍的農夫,都讓它們置身命喪黃泉的危險中。
因此,巴塞隆納賽堪稱“馬拉松賽之最”。
巴塞隆納賽絕不是快速鴿的天下,獲勝的永遠是那些有活力、有高耐力的鴿子,它是一場寧死不棄的割喉戰。雖然巴塞隆納賽歷史不算久遠,但它天生具備轟動條件,我會接著為各
位細數它的沿革史。
開端
從西班牙美麗大城巴塞隆納出發的比賽,于1940年代末期開場。老鴿書裡記載說伯蘭吉先生(Mr. Berlengee)是1949年巴塞隆納冠軍得主。
兩年後,庫爾翰中心(Cureghem Centre)接手成為巴塞隆納長距離賽主辦單位,並開始把它變身為國際性賽事。從此以後,這場比賽變成一場“官方正式”的比賽。
首屆國際賽盛況空前,全球鴿壇為之震撼,全球鴿友無不屏氣凝神等待成績揭曉,就跟之後的荷蘭奧爾良全國幼鴿大賽一樣。
首屆國際賽總羽次約有2,250羽,但結果如何呢?有幾羽鴿子能飛回家呢?有鴿子飛得回家嗎?大鬍子市長兼鴿友喬塞夫.波爾(Josef Boels)勇奪國際冠軍,他跟首屆全國冠軍得
主伯蘭吉先生一樣,享受到一夕成名天下知的滋味。波爾先生是知名長距離行家,跟次年的國際冠軍得主,比利時摩爾(Moere)的奧斯卡.戴夫連特(Oscar Devriendt)齊名。
接下來幾年,參賽總羽次每況愈下,到了1956年,總羽次只剩885羽,有陰謀論說這場比賽即將從此劃下句點。不過,1957年這一年,沒來由地參賽羽次卻又衝上3350羽。1957
年也是非比利時鴿友奪得國際冠軍的一年,冠軍鴿主是德國鴿友史杜斯先生(Mr. Staudt)。
1958年,3756羽戰將群聚一堂,數量是兩年前的四倍,並締造了紀錄。其中以比利時歐森納(Olsene)鴿友吉伯特.萬德維吉(Gilbert van der Weghe)的鴿子飛最快。這位比利
時冠軍鴿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