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鸽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难。
我接触过不少台湾的养鸽朋友。在台湾,今天看了本有关养赛鸽的书,明天就可能乘飞机,到比利时引进品种,送幼鸽到赛鸽棚,年底就可能一举成名。你说难吗?现在大家都知晓的那些国内外养鸽名家,查查他们的养鸽档案,基本上都是引进某一羽好赛鸽后出成绩成名的。一旦引进到好鸽,随之也就跨进养鸽成功之门了。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国外赛鸽活动随之带到上海。外国人用他们定向培养了几十年的赛鸽与当时中国鸽比赛,每次的赛绩可想而知,要想战胜他们很难。李梅龄先生是念过书有学问之人,他想到“以夷制夷”。用一笔巨款,委托在国外的亲戚,专买那些出成绩的比利时、德国名家鸽。这一举动在当时不仅轰动中国,也轰动国外。李梅龄先生成了买鸽名人。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成了赛鸽名人。外国人只好乖乖地把会长位置让给他。设想,李梅龄如果把那笔赛马赢来的巨款用到乡下买地当地主,肯定不会飞出成绩,也不会打败外国人而一举成名,他是中国鸽界引进外血第一人。这十几羽外血鸽成了中国赛鸽史上的里程碑,让那些外国人甘拜下风,而且这十几羽的后代一统中国鸽界十几年,为提高中国赛鸽质量作出过辉煌的贡献。
从这点看,你说养鸽难吗?
既然养鸽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难,只要思路清楚,引进好鸽就可成功成名,可是有人养鸽一辈子就是与成功不沾边。我曾经接触过多位养鸽不成功的老前辈,他们有各自的选鸽标准、经验,在我看来大多是不合时宜的个人经验,没有一点科学道理。鸽子一上手,首先摸口袋找放大镜,能看出什么名堂呢?曾有人反驳我的“勿以眼论鸽”的观点,说李梅龄先生就曾叫人临摹多张优秀鸽眼的画像,他不也是相信鸽眼的吗?其实不是,当初李先生委托他在外国的亲戚引进这十几羽鸽子时,唯一的条件是引进国外飞得一贯好的养鸽名家的鸽子;没有附带任何其他条件,以至于鸽眼就如同他偏爱的羽色一样,只是爱好而巳。
本人养鸽能有今日,也就是得益于一羽鸽子,那就是“5247”。我原来住在上海成都路威海卫路,就在人民广场边上。当时鸽市就在人民广场的东南角西清路武胜路,经常光顾那里。67年开始养鸽,养鸽条件很好,自家屋顶上有大晒台。花七元钱,从一位老者手中拿到一对刚满月的幼鸽时的情景,至今印在脑子里。开家没几天就拿出去放飞,一只也没回来。现在想来真好笑又幼稚。可是幼稚的事情还很多,一直幼稚到89年40岁时才醒悟。由于失败多了,开始怀疑以前的鉴鸽标准。当时看到税区武先生那篇论台鸽的文章,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养鸽思路,连我妻子都发现这一变化一刘厚方怎么不看鸽子的眼睛了?当时苏州有位王先生日?一羽台鸽要转让,这羽鸽子是86年6月份抓到九铝质足环上是“台鸽南县85一5247”,其中“台”、“县”二字是繁体字,看不清楚,再加当时很少看到台鸽,见识少,以为是南通鸽准备处理掉。另一位鸽友家里缺雄,便把它讨去做保姆。如果把它杀掉就没有以后的故事了。“5247”到我手里已是89年 3月。拥有了“ 5247”,改变了我的养鸽生涯。自90年至今,“5247”的后代发挥绝佳,连续十几年创佳绩,不管是短距离中距离还是长距离,超长距离;也不管是坏天气还是好大气,“5247”的鸽子都拿过许多冠军。现在苏州每一次比赛的前几名中,都少不了有“5247”的血系
鸽。有人称“5247”是“味精”,只要掺点就有鲜头。如果把“5247’后代所取得的成绩统计出来,决不亚于赖铭据先生的“克拉克05”,这是苏州朋友公认的。
我在养鸽上没多大学问,唯一的长处是知错即改,及时吸取教训。我改的早,在别人都没醒悟时,我领先了。
既然是这样,可是为什么那么多名人把养鸽说得那么难呢?仿佛养鸽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圆满的,不练全“独孤九剑”绝不要想一剑封喉,笑傲江湖。听我讲完下面的故事可能会明白这道理。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土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后来他写了一本书,他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所以有些人把养鸽说得那么难,除了作为经验之谈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谁叫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