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好的鴿子會長有一身貼身和柔軟的羽毛,羽毛的質感可以從柔軟、
緊薄和粗細等三個方面去審視;防蝕能力從油、粉兩種性質上去區別。從
道理上講,蓬鬆就不會有緊薄的感覺;紋理較粗的,肯定會缺乏柔軟和彈
性的質感;羽毛的防蝕性質,不是油質就是粉質。簡單一點,不易看出羽
毛疊壓邊緣,通體羽毛緊抱融成一體的稱為緊;手感光滑、流暢如絲的稱
為細;羽色偏暗(臟)的為油質羽毛,羽色亮麗、羽粉多的是粉質羽毛。
用于短距離賽的鴿子,對羽毛的要求用不著如此苛刻;當持久力決定一項
比賽的勝負時,例如中、長距離或比較難飛的賽事,才會顯現出優質羽毛
的明顯優勢。
(六)我喜歡主羽從第三根就開始有縫隙,並且羽面排列成“百葉窗”
狀,越往上縫隙越大的翅膀,這是一種典型的“快條”;羽翅過寬(指單根
羽條的橫面)的構不成這樣的形態。最好的主羽羽條是底部寬、端部窄。
底、端寬度變化不大的,即便是很窄的羽條,也不是最理想的羽條;這樣
的羽條,從力學角度去說,拍翅時端部承受的壓力偏大,變形太大更容易
折斷。
話得說回來,雖然主羽羽條沒有縫隙或者縫隙不大的鴿子拍翅頻率快不過
縫隙大的,但有這種羽條的鴿子也並非一無是處,起碼它的拍翅效率是最
高的,只要有很好的氣力,在一定賽距內,照樣可以贏(譬如詹森鴿子的
翅膀,這種類型的就較多)。總之,鴿子不完全是僅憑翅膀在飛;再說,
比賽日也不是就一種天氣,就是再完美的翅膀,也不可能適應所有的天
氣。
(七)我認為主、副羽連接處等齊或主羽長于副羽的鴿子各有用處,這就
應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那句話:同樣的距離,主羽長的可以少拍幾
下翅膀,對節省體力有好處;主羽短的當然要多拍幾下翅膀,由此比前者
會飛得更快,不過體力是要消耗的更多一些。
無數事例証明,鴿子中有很多東西都是要“適中”為佳的,為此,我選擇
主、副羽連接處等齊或差異不大的鴿子。這樣,無論哪種賽距或賽況我都
不怕。
(八)一般人看鴿子的翅膀時,只注意翅膀的外部形態和結構,不太注意
翅下羽毛的形態和結構。其實翅下另有6排羽毛,要求以排列整齊、疊壓
緊密和在主、副羽連接處無“V”型開口為佳。其中最後第6排羽毛在第5
排羽毛的後面,一般都比第5排的短很多,不用嘴吹開第5排羽毛是看不到
的,最好的第6排羽毛幾乎等長于第5排羽毛。達到這個標準的翅膀升力較
佳,飛起來更省力。不過,對于短距離賽事,力量決定勝負,省不省力是
次要的,所以對它們的翅膀沒有必要這樣去要求。
由于快速鴿的翅下羽毛多很雜亂,長距離鴿的翅下羽毛常比較整齊,通
常,借以上這些特征也可以依此判斷一羽鴿子是適飛短距離賽事的還是長
距離賽事。當然,也有例外;如果一羽速度鴿也擁有良好的翅下羽毛,那
是最好不過。另外,翅下羽毛是否與主羽緊貼,與該鴿的健康狀況緊密相
連;換句話說,與該鴿是否處于最佳狀態有關。出賽前,觀察翅下羽毛的
形態,對準確判斷賽鴿是否處于高峰期會有幫助。
(九)鴿子有速度型和耐力型之分,這實際是看鴿子的肌肉爆發力或持久
力哪個佔主導地位的問題。判斷一個鴿子屬于哪個類型的方法很簡單:把
食指和中指托在鴿子一側翅膀(肩部)下面,在拉開翅膀察看前先往上抬
一、或者幾下,爆發力好的速度型鴿子不用誘導就會用力下壓翅膀抵御你
的手指力;耐力型鴿這種抵御力就很小或者幾乎沒有,再誘導(反復上抬
翅膀)也沒用。
好的快速鴿,尤其是正統的詹森系鴿子,拉開翅膀可以逐漸感覺和看到整
個翅膀在一陣陣、越來越快的抖動;最好的快速鴿,不用打開翅膀,上手
就有這種震顫的感覺;遇上這樣百裡挑幾的精品,再看其他條件是否好壞
都是多余的。由此你得相信:“高手看鴿,上手瞬間就知好壞”之說並非
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