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顿(Kecton)和启芬在1974年发现鸽子也能察觉偏扩光,所以极有可能的,它们或许能够像蜜蜂一样,利用这种官能来寻找方向,特别是在太阳被云层遮住,不能直接看到太阳的时候。
夜翔
前文我们说过,鸽子是不宜夜翔的,因为它们无法适应黯淡的色光,不过在某种情况下,鸽子却不得不冒险在黎明或黄昏,甚至在夜间冒险飞翔,曾经出赛超长距离赛的鸽友往往都有这种经验。
当比赛在早晨且风向有利鸽子飞行时放飞,有些特别杰出的鸽子在飞了近一个白天后发现自己已很接近鸽舍时,它们会毫不犹豫地续翔,尽管它们已甚疲乏,它们也会强迫自己再多飞一阵子,并不害怕这段昏暗的“过渡期”。在长距离赛事中,一旦遇到放飞时间延后,便会出现夜翔的归返鸽。
荷兰人举行赛事往往是在中午才放飞,目的就是要让所有出赛的鸽子都留在黑夜中,不要有当天完翔的鸽子(为了以示公平吧!)。赛事的举办者在这方面却估计错误了,特别是近年,事实上已不断发现愈来愈多的鸽子于这类赛事能在翌天早晨很早的时候便归返鸽舍,显然它们曾经整晚夜翔,不然起码也在夜间飞了好一段时间。
1985年的波品纳国际赛,有鸽子于凌晨2时02分和凌晨2时 03分完成录时;1987年荷兰的贝吉拉克赛,有鸽子于凌晨1时30分和凌晨1时38分完成录时;到夜幕低垂时,这些鸽子仍未感到疲累才有办法续翔。当然也有某些条件要考虑,像是很强的顺风、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我们还得考虑到城市的霓虹灯和乡镇的路灯照明)。
夜翔所导致的结果之一,是比赛以不可思议的高速度提前结束,因为核算赛绩的计算人员未将“过渡期”这段时间也加进一起来计算飞速。(“过渡期”就是预计赛事会中断下来的一段时间,鸽会方面本认为鸽子在这段期间早已停顿下来了)。
这儿也有一些可用来佐证的例子:1985年有3回延迟放飞的赛事,且于起翔时都吹拂强劲的南风,圣维仙赛冠军鸽的飞速是 1928米/分、贝吉拉克赛的冠军飞速是2436米/分、达克斯赛的冠军飞速是1928米/分。1986年,贝吉拉克赛录得的翔速是 1890米/分(这是荷兰赛事,在下午2时30分放飞),当天却有另一回拿邦赛(比利时赛事,于同一天的上午7时30分放飞),结果优胜鸽所录得的分速只有1308米/分。
1987年能作出的比较只有2回:
圣维仙荷兰赛事(中午12时放飞,吹东北风),分速是1369米/分;跟同一天比利时的卡奥尔赛比较(同一天但于上午7时30分放飞),速度是1105米/分。
贝吉拉克荷兰赛事(于下午1时放飞),分速约达1500米/分,跟比利时的拿邦赛做比较(于同一天的早晨放飞),分速则只有1100米/分。
我想再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迟早会有一天人们将相信:延迟放飞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它保证不了什么,鸽会预估情况完全被扭曲;赛事中有些鸽子曾经夜翔,若飞距愈长,这些鸽子的获胜机会愈高;但在较短距离的场合,它们通常都是输家。
这样的赛事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公平(事实上是因为延迟放鸽所引致),说来矛盾,这种处理方式原本是希望达到让选手鸽之间翔距差的效应能减少。因此,我一直以来都主张长距离赛事于早晨放飞,便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长距离赛鸽都有能力连续飞上14个小时,就算于同一赛事,某些赛鸽能当天完翔,且录得的时间比预期好,这并不表示对别的鸽子来说,这将会是一场灾难性的赛事。我特别回想起1985年的波城国际赛,鸽子在早上10时30分放飞,结果25羽选手鸽于傍晚完成登录时,在预计的完翔时间之前飞毕全程,无论如何,这回赛事的国际冠军鸽的飞距尚比别的对手略长一点,它且轻易领先得胜。由于这羽胜出鸽并不属于当天完翔的那25羽,这表明它曾于夜间部分时间仍继续翔进,才能于翌天大清早完翔夺冠。
由于赛事延迟放飞以及某些鸽子可以夜翔(也许只是在夜间的部分时间),若鸽主晓得自己有鸽子拥有这种天赋,他就会设法从中获益,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由于这种特质或多或少是可以遗传的,因此,鸽友可利用选种繁殖来达到目的。
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一点更为重要。天赋高的鸽子似乎可由训练而获得夜翔的能力,鸽主的训练方法是在快要天黑前于鸽舍附近放飞鸽子,之后一方面将放飞的距离渐渐加长,同时放鸽的时间也渐渐延后(即是于天色愈来愈暗时放飞)。
进行这种训练时,鸽舍必须亮起灯光才成。我建议最好使用红色的灯泡,因为鸽子对红光最为敏感。毫无疑问,这项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