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开杂志欣赏国外赛鸽风采,深深吸引我的不是赛鸽的眼睛,也不是漂亮的羽毛和身材,而是连续数年参赛均能获得高位奖的这种能力,有些赛鸽5、6岁依然拿冠军。而国内赛鸽普遍存在赛龄短暂的问题,查看我们地区各鸽协的成绩单,明显地看出:春季比赛中,获奖鸽多数是一岁鸽,比例占75%以上;秋季比赛获奖鸽中当年幼鸽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前一年的参赛鸽,老鸽(两岁以上)入赏前100名的寥寥无几,多次出现秋季设的成鸽组奖杯被综合排名十几甚至二十几位的成鸽获得,也就是说,前十几甚至二十几位均是当年幼鸽。针对这种现实,有些鸽友有意识地将部分春季育的幼鸽佩带前一年的足环,去争取秋季比赛中竞争不激烈的成鸽组奖杯。为什么我们的赛鸽赛龄如此短暂呢?在与部分鸽友交换看法以及对此现象的分析,我认为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偶然性获奖或舍不得继续参赛
这种情况在初养者、业余爱好者中普遍存在。在我区500公里比赛中,即使是所谓的职业大户也不可能年年进入前名次,因此,获高位奖者变化较大,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今年的前名次鸽下次再参赛,多数不能继续获奖,这与我们粗放的饲养管理模式分不开。还有一些初养者、业余爱好者一旦获高位奖,视此鸽为宝贝,不论此鸽是否有能力继续获奖还是有无优良血统均留下作种。
⒉边育雏边参赛
我国赛鸽运动目前还属群众性业余体育运动项目,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职业养鸽者大大增加,但鸽协的主力军目前仍然是业余爱好的工薪族,由于鸽舍容量的限制,很难作到分棚饲养,多数前一年的赛鸽次年均配对育雏,尤其是获高位奖的赛鸽,即使准备下一赛季继续参赛,也希望它能留下几羽后代,这样就存在边育雏边参赛的情况出现,导致人为使成鸽的体力消耗过大,不能继续获高位奖。在国外,多数赛鸽家采取鳏夫制的参赛方式,赛鸽的体力、状态以及归巢欲望均调整到最佳状态,怎能不多次获奖。
⒊赛鸽保健不到位
随着鸽龄的增长,各种寄生虫、病菌不断入侵鸽体,以蛔虫为例,蛔虫卵在体外存活的时间较长,但蛔虫卵无感染性,只有蛔虫卵在外界适当条件下(温度、湿度等)发育成幼虫卵这时进入鸽体才会有感染性,而且只有进入肠道中的幼虫卵才能发育,许多幼虫卵在体内移行时被杀死。因此,如果鸽主能每天打扫一次鸽舍,当年幼鸽感染蛔虫的机会只有20%,而且体内虫体数量不大,也就是说当年幼鸽可以不用驱蛔虫。一年后的成鸽感染蛔虫的机会达60%,多在赛鸽车中互相传染,对于两岁鸽基本是100%被感染,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虫体数量不断增加,这样会导致赛鸽体弱多病。其他寄生虫如球虫、毛滴虫情况类似。我国业余养鸽者对赛鸽进行除虫、打疫苗、喂保健品等保健措施的人并不多,主要是信鸽专用保健品价格昂贵,普通养鸽者无力承担,另外,由于喂的饲料有些含有残留农药、黄曲霉毒素等,鸽龄越大这些毒素在体内的富积越多,危害越大,导致赛鸽参赛时无法快速回归。
⒋只顾眼前利益
有些鸽友只顾眼前利益将获奖鸽出售,心想:反正父母都在,明年再继续育雏,但往往一羽高位获奖鸽从出生到参赛,最后到获奖,每一步都有特殊的最佳因素,缺一不可,如父母配对时状态最好,参赛时状态在颠峰期,另外放飞时的天气刚好比较适合它等等。所以,即使父母都在,也不一定能再育出前名次鸽。这种现象虽然为数较少,但也是获奖鸽中成鸽少的原因之一。
⒌提升为种鸽
有些鸽友为了育种、回血的需求,将成绩鸽直接提升为种鸽,这样也就终止了这羽赛鸽的参赛生涯。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前三种情况较普遍,而第二、第三种情况较难解决。那么如何使翔成年鸽,并将其状态调整到最好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成年鸽的一些特点,如:秋季换羽(不论是大条还是体羽)晚于当年幼鸽、求偶功能旺盛、家飞不如幼鸽爱往远飞等等,加上上述的二、三种情况,似乎成年鸽的优势不多,但成年鸽有归巢的经验,有在集鸽车中保持体力的经验,有逃避鹰、隼的经验,抵抗力也较幼鸽强。因此在使翔成年鸽时,首先应该进行驱虫(驱虫药价格不高),同时保证饲料的新鲜、洁净。无条件分棚的参赛前两个月可以育一窝单只幼鸽,以后可以采取孵假蛋的方式,或者不定时将其配偶移开,减少下蛋频率,在决赛时不要使赛鸽处在孵卵期,在赛前5天左右将蛋取掉。也可以在参赛期间,委屈一下其配偶,将其关在小笼中,让它们只能相见,每次在集鸽的当天让它们团聚一会,使赛鸽养成次日快速回归的习惯,直到决赛取胜,另外对于不在状态的参赛鸽如正在换羽毛、训放站迟归没有恢复、将要下蛋的雌鸽、正在赶蛋的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