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状态
状态的好坏是决定一羽选手鸽临场发挥的一个主要因素,也许状态并不是夺金揽银的绝对保证,但在同等的条件下,好的状态可以为你的获胜凭添几分希望!对于种鸽来说,最佳状态又是对下代鸽的品质保证的一个“砝码”。所以,高手们在派选手鸽出赛之际,无不对状态加以重视。
那么,何谓状态呢?通俗地说就是选手鸽心理和生理指数。指数越高,竞翔性能越强,当选手鸽心理指数和生理指数同时达到高峰的时候,也就处在了最佳状态。倘若在这个时期内送去参加中、短距离赛事的话,抛开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其效果会不错。
这里需要提示鸽友的是:一羽选手鸽,当它的心理状态达到高峰期的时候,其生理状态却未必同样达到高峰期,而当它的生理状态达到高峰期的时候,其心理状态又不见得也达到了高峰期。因而,经验丰富的鸽友就拿出调整状态的高超技艺进行诱导,甚至是刺激,千方百计让选手鸽在最佳状态下出赛。
信鸽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走势呈起伏状,高峰期的持续时间大约是五至八天左右,尔后开始回落,一直到低谷期,如果这时候把低谷期的爱鸽强行送上赛场,结果不会乐观。
有这么一个现象也许诸位鸽友都遇到过:有些选手鸽在一开始进行的 近距离训放站上总是以一种“老牛破车泥路”的缓慢速度归巢,可到了冲刺的拼杀中,它又会出人预料地给你来一个“兵贵神速”,一路遥遥领先。而还有一些选手鸽的表现却恰恰相反。训放短程站的时候,一站更比一站快,可一到决赛站,它原有的那份神勇劲头却没有了。有关这一现象,可能常打公棚赛的鸽友更是深有体会。所以,有过公棚比赛经历的鸽友大都不看好预赛前的站次上飞得太快的选手鸽,而对于那些名次约排列在三、五百名左右的选手鸽,往往被看成是最后的希望!说穿了,实际情况也多为如此,取得决赛上位名次的选手鸽,十有八九都是预赛站以前不显山、不露水的无名次鸽,而在预赛站上飞得喜气洋洋的前茅者,大都在决赛时消声匿迹了。当然,也有训放站快、预赛站也快、决赛站还是快的典例。但这种典例极其少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归根结底仍然得涉及本文的主题——状态。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让鸽友知道选手鸽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是靠什么样的手段来调节的。一般来说,心理状态是训放出来的,除了训出状态以外,还训出了选手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定向能力。当然,用饲料诱导同样有效。生理状态一半是依靠机体的健康状态为保证。然后再配以其他一些手段做应激。如:雌性鸽孵蛋法(孵蛋时间控制在十四天为宜),雄性鸽哺崽法(哺崽时间控制在七天为宜),抢巢法、争偶法……等等。
从起站一直飞得慢,而后来的速度提了起来的选手鸽说起,由于开始的时候,它们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也许正处于低谷期或者处在一个大众化水平线上,竞飞性能没有被调整出来,因而,刚上路时就显得慢慢悠悠,就像日常家飞时候一样,当它们不想飞的时候,你若强制性驱赶起来,它们也飞得是没精打彩!而后来的快速,则是通过前几站的训放,使它们状态渐渐上升起来的结果。反之,开始快而后来慢的原因在于:一是部分鸽友赶在鸽会训放之前,自己私下已经将选手鸽的状态训到开始上升的态势,加上再回过头来继续参加鸽会的训放,很快就使状态达到了最高峰,待预赛结束后,状态开始回落,等到休息几天后开始决赛时,选手鸽的状态正在回落到最低期。如此,便有了上述结局。
调整状态尽管可以使用各种办法,但是都不能过激,否则到头来收获的还是苦果一枚。正所谓“物极必反”嘛!仅以私自训放为例,距离过远或者过近都不行,次数过多或者过少也不行。应做到适度方能收到良好效果。比方说:训放距离拉得过远,加上有部分求胜心切的鸽友还喜欢玩“风雨无阻”的“险训”。故而造成选手鸽的劳累,待进入正式比赛后,就不得不在一种疲惫的状态下出赛。训放距离拉得过近,鸽子一振翅膀便回了棚,起不到训放的效果 , 达不到训放的目的。而训放次数过于频繁了,会促使选手鸽的高峰期提早出现,正当面临决赛冲刺的时候,高峰期偏偏错过。训放次数过于稀疏,又迟迟不能把最佳状态调整出来。那么,距离多远、次数几回为宜呢?这个问题不便一概而论。因为每位鸽友处于各不相同的条件之下,包括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选手鸽当时的身体素质条件、各种饲料的配制以及鸽会制定的训放站次和训放时间。笔者个人认为:各方面条件差的鸽友可把训放距离定在 五十公里 至 八十公里 左右,一周训放两次较好,条件好的鸽友(这里的这个条件不是指个人经济物质条件)每周可进行两次 八十公里 至 一百二十公里 训放就可以了。当你的选手鸽达到最佳状态时,为了保持这种状态的持续,你必须坚持训放,在距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