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膀短而厚且后掠,可降低前进中的空气阻力,提高飞行速度。对于优秀信鸽而言,则肱骨要短厚,飞行时翅膀与身体的夹角要小。大条内弯的可减小翅膀与身体夹角,有利于减少空气阻力。翅膀应与身体协调,短而厚的翅膀,主羽大条也相应的短而宽。
2、体态适应
当信鸽由高速下降滑翔转为向上飞行时,加速度发生改变,身体会受到空气巨大的作用力,并借助该作用力实现向上飞行。转向飞行时,信鸽的嘴、脖、胸部以及腰、尾应形成一定的弧度,闭合且细长的嘴喙可减小阻力,粗壮的脖子与较宽的前胸形成大的接触面积可产生比较大的上升浮力。龙骨前端稍弯曲,不但可增加接触面积,更可起到支撑保护前胸的作用,使信鸽在得到最大浮力的同时又避免受到损伤。龙骨与耻骨衔接较平,附着肌肉后,可与上部稍驼的背部形成“机翼”动力模型,利于上升飞行。在空中转向过程中,尾部受作用力最大,容易使固定尾羽的尾椎肌肉损伤,影响生殖机能。尾羽表面积小,可承受较大的空气阻力。而健壮丰满的腰肌,可间接减小尾羽的作用力,即使在转向时尾羽张开也不会被折断,却可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迅速完成转向飞行,提高飞行速度。
3、高空气流的适应性
上升气流的强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但上升气流具有不稳定性,在上升气流附近常伴随着强的下降气流。在强对流天气,上升/下降气流的平均速度可达到50米/秒,足以将信鸽在短时间内托升到1000米的高空或迫使信鸽由高空突然降落,导致信鸽翅膀折损。气流对信鸽翅膀产生的作用力,与信鸽翅膀与身体形成的表面积成正比。
翅膀表面积小的信鸽,借助上升气流则必须达到更高的高度。由于气流对翅膀产生作用力相对小,不容易损伤,适应高空飞行。由于翅膀产生的动力小,它们能以较高的频率扇动翅膀。但由于肌肉运动频率高,血液中酸性代谢物浓度相对较高,容易疲劳,不适于长时间连续飞行。调查统计发现,中短程快速鸽的翅膀的表面积都较小,特别是副羽要短。翅膀形态对信鸽的飞行高度与速度,以及连续飞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4、低温与低氧的适应性
信鸽高速飞行时,产生热量较多,只有充分散热,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实现持续高速飞行。晴朗天气,上升气流较多,高空气温虽低,却可促进信鸽体内热量的散失,有利于信鸽高速飞行。阴雨低温天气,上升气流少,高空温度更低,加速信鸽在飞行中的能量消耗,易导致信鸽能量消耗过快而无法继续飞行。紧而细密的羽毛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可有效控制身体热量的散失,这就是许多鸽友已把羽毛品质作为建立信鸽品系的参考因素。
海拔越高,空气中含氧比率越低,要求信鸽呼吸功能必须强。高速飞行的信鸽嘴喙紧闭,上颚是空气进入口腔的惟一通道,故飞行时信鸽的腭裂是打开的。气囊是信鸽体内的氧代谢器官,发达气囊使信鸽体态轻盈,身体像充气的轮胎。具有发达的气囊的信鸽必须有强壮的骨骼做支撑和保护,才能使信鸽不容易损伤。
5、加速度变化的适应性
信鸽转向飞行时,短时间内信鸽的体内器官要承受约3倍以上重力加速度。部分信鸽归巢后,喉咙充血、眼房水浑浊、眼砂变淡等现象都是不适应加速度变化造成的。健壮发达肌肉的信鸽,能适时绷紧肌肉,减缓血液向身体下部流动的速度,防止脑部缺氧。而及时关闭上颚,可防止空气向外的扩散,维持基本的呼吸代谢功能。虽然通过训放和比赛,可提高信鸽对加速度的适应性,但信鸽身体器官的生理功能70%以上是来自遗传。
总结及应用
1. 高速信鸽的特征:脖粗胸宽尾短,气囊发达,肌肉健壮,腭裂能开能闭,龙骨粗而且前弯后收与耻骨衔接良好,翅膀短厚面积小,主羽与副羽阶差大,“百叶窗”主羽可高速,大条外端间距宽则更优。
2. 心肺功能的遗传率在80%以上。信鸽选种时,不仅要选择具有高速飞行特征或经历的信鸽,还应考虑血统遗传,选择优良血统的种鸽,并及时淘汰体质退化的后代。
3. 平时注重对信鸽归巢时飞行方式的观察,重用高飞且高降落姿态稳的信鸽。
4. 参加比赛应考虑天气因素,选择适合赛程的信鸽,减少丢失,提高得奖率。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