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现象,必定影响鸽子的归巢率。这些例子多的不胜枚举。
信鸽定向功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鸽子本身所发射的电波强弱与接收信息的灵敏度。每只信鸽都有一个小型
雷达,这个雷达所处的位置大约是鸽子的鼻根部与大脑相连接处,鸽子的脑实质前庭部有一个计算机中心,它发出指令或接收信息。鸽子的鼻子相当于雷达的天线,通过它来发射电波和接受反馈电波,然后传导到分析中心进行处理,从而判断归巢的方向和自身所处的位置。信鸽由于日常的家飞训练,使之对自己的巢穴的地物地貌反射波倍感熟悉,这些反馈信息深置于鸽子的脑海之中。一暗无天日将鸽子携至异地放飞,鸽子立即会在空中盘旋寻找熟悉的反射波,从而确定方位的方向,定向灵敏的鸽子能够立即确定方向,迅速归巢。定向迟钝的鸽子寻找的时间较长,盘旋的时间也较长,甚至有的鸽子定向不准或根本不能定向,其结果不是丢失就是随大溜归巢,但下一次跟错了队自然丢失。有人说鸽子怎么可能从上千公里探到巢穴的放射波呢?其实鸽子并没有探到千公里的功能,而是分段进行定位的,鸽子接受反射波的功能也只有上百公里的距程,再远就探寻不到熟悉的反射波。而且还要具备没有高山阻隔。鸽子的这种电波,是属于超短波的一种类型。它的作用原理显非常象雷达,它的功率和原始的雷达基本上一样,远没有现在的雷达功率大,但近几年由于鸽子的进化,功率也有回大的趋势,距离也有加长的可能。远程鸽距程远,但近距离定向不很准,近距离快速鸽近程程定向快而准,远距离则不能定向,易丢失。在过去,欧洲人短程和远程鸽不互相杂交,所以在上距离上,速度不快。远距离上也较慢,短距离上,短程鸽无耐力,遇上恶劣气候易丢失。近几十年,由于短程鸽和远程鸽相互杂交育种的结果,使中远程鸽速度也比较快,短程鸽也有一定的耐力。
其实鸽子的定向功能,源于生存能力的结果。刚开始时,鸽子为了觅食,外出打野。渐进的锻炼了定向功能,由于人为选配培育的结果,使之逐步演化成了今天的信鸽。鸽子之所以能从千里顺利归巢,主要是种鸽的选配和管理的得当,司训的成功。至于育种和管理方面不属于本篇论述的内容。司训放飞的目的,一使鸽子适应比赛的环境,借此训练鸽子的续航时间;二是锻炼鸽子寻找归巢的能力,也就是定向能力。在幼鸽训练当中,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当第一次抛飞训练当中,幼鸽由于对陌生地的惧怕心理,急于归巢,从而启动定向导航系统。由于距程近,鸽子由鼻瘤所发身出来的超短波,向四周放射,遇到阻扰而反射回来的放射波,又被鸽子接受后传导到大脑中枢进行分析处理。一旦鸽子接收到熟悉的信号,立即就会判断出归巢的方向。只有鸽巢的反射波,鸽子才比较熟悉,其他的反射波鸽子感到陌生,因此鸽子不会向其他方向飞行。只有定向能力差的鸽子才会乱飞,从而迷失。当第二次放飞点,比第一次放飞点远许多,鸽子不能探到鸽巢的地物标志反射击波,就会寻找第一次放飞点所熟悉的反射波,或者它所熟悉的的地物反射波,然后就会向这一方向飞行寻找归路。以此类推,鸽子就能够从上千公里外顺利归巢。如果将鸽子放飞的距离过于远,鸽子就会以放飞点作为中心点,东南西北四周寻找它所熟悉的地物反射波,如果不不以找到归路,鸽子就会扩大寻找范围,直到找到熟悉的反射波为止。定向灵敏的鸽子归巢并不困难,但迟钝的鸽子就会延迟归巢。群飞的鸽子定向快而准,因为鸽子所发射出来的超短波都是同一频率,所有的鸽子都能接受到这种反射波,但灵敏的鸽子接受快而准,迟钝的鸽子慢且判别方向不精确。群体越大定向越快也越准。反射波只能起到大致定向的作用,最后还得靠鸽子的眼睛依据地标来寻找鸽巢的位置。所以信鸽归巢定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过程。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鸽子归巢的现实情况。本人曾作过这样的试验,将从未训练过的四月龄幼鸽和一岁成鸽分作两组,每组五只鸽子,携至110公里以外单只抛飞,结果是成鸽组归巢率为60%,最快三天;幼鸽归巢率为20%,两天归巢。另一次实验是将成鸽和幼鸽各四只,一次带至220公里以外作群体放飞,其中有刚比赛过15天的三只鸽子,其结果是当天归巢2只幼鸽和3只成鸽,第三天归巢一只成鸽为复放鸽,归巢率为75%。次年3月12日天气晴间多云,也无其他不利放飞的因素,在同一地点,将3只复入成鸽和2只幼鸽作220公里单只放飞,其结果是全军覆没。从以上例子中可大致看出以下几个问题:(1)鸽子对训放点的地物地貌有短暂记忆力,最长不超过期个月。(2)信鸽的探寻距离一般不超过200公里,但距离越远探寻距离可以越长,这可能与气候温度等其因素有关,距离越近探寻距离越短。(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